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他虐待儿子,崇尚棍棒,可写下的育儿心得却受万众景仰,怪不怪?

2017-09-21 08:54:07    京博国学  参与评论()人


他童年灰暗,青年固执,

曾经奋斗,曾经痛苦,

曾经流浪,曾经创造,

钱钟书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

两个人很重要,

一个是“不宽恕”的鲁迅先生,

一个就是“大爱”的他。

然而他却偏偏撞上了,

那个神鬼颠倒的大时代,

被撞得头破血流!

51年前的9月,

那个最灰暗的凌晨,

他携夫人共赴黄泉。

以死明志,

以死诠释了什么是铮铮傲骨。

他的死,是世间的损失。

他,就是

傅 雷

就算你不知道傅雷

该也听过他那本万众景仰的

《傅雷家书》

跟《曾国藩家书》一样,

被奉为"教育圣经"。

金庸曾评价说:

“傅雷先生的家书,

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

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傅雷家书》(三联书店1981年版)

一、史上最残酷的虎

读过《傅雷家书》的人,

可能会为傅雷与傅聪那种

亦父子亦师生亦朋友般的感情所感动。

你可能会想,

这世间父子能当成这样,

也算是典范了。

其实,傅雷与傅聪的父子关系算不上典范,

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是个反例。

读《傅雷家书》,

我们都能感受到傅雷内心深深的愧疚和自责,

他在信中多次向儿子“忏悔”:

孩子,我虐待了你,

我永远对不起你,

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傅雷为什么要忏悔?

因为他真的是“虐待”了傅聪,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虎爸

在傅雷好友楼适夷为《傅雷家书》写的序中,

轻易就能找到许多傅雷的虎父行为:



没收自来水笔,这算是非常温和的了。

杨绛在《记傅雷》里面写过,

她与钱钟书到傅雷家作客,

大人们在客厅聊天说笑,

傅聪傅敏两兄弟躲在门后听,

结果傅雷发现了,当场冒火:



这是在客人面前,

傅雷对两个儿子算是留了几分面子,

如果没有外人在场,

那就惨了。



朱梅馥与傅聪傅敏两兄弟

傅雷对两个儿子实行的是

雷霆万钧之势的强腕教育,

充满了暴怒、责骂和体罚。

傅雷的这种性格,

跟他小时候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1908年4月7日,

傅雷生于中国江苏省南汇县傅家宅,

出生时哭声洪亮,

长辈们便以“雷”为其命名,

以“怒安”为字。

一字成谶,自此,

他的人生波涛如怒,烈性似酒。

四岁时,其父傅鹏飞因冤狱病亡,

傅雷由母亲抚养成人。

母亲是位个性强悍的女性,

因为后来两子一女相继夭折,

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小傅雷身上。



▲傅雷与母亲

傅雷小时候贪玩不爱读书,

母亲就拿绳子把傅雷绑在桌腿上

对着父亲的灵牌,要他认罪悔过。

在那个迷信鬼神的年代,

年幼的傅雷吓得不行。

傅雷温习功课开小差,

母亲就在铜钱的方孔中塞上蜡烛头,

点燃之后,贴在傅雷的肚脐眼儿上,

一滴一滴的蜡烛油烫得傅雷哇哇叫,

大喊“救命”。

邻居曹家女主人听到跑过来,目瞪口呆:

“鹏少奶奶,

你怎么能对孩子下手这么狠啊,

你想整死他吗?”

母亲确实试过要把傅雷扔到河里

甚至还试过在家里上吊

以死相逼,

都是希望傅雷能够

“用功上进,好好读书”。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傅雷,

性格棱角分明,眼光十分挑剔。

傅雷的母亲无疑是伟大的,

她以自己的方式教出一个才华横溢的儿子。

也许正是从那时起,他便认识到,

在这艰难人世生存,

懦弱无能是无法活下去的,

因此他便将母亲对他的严加管束,

和近乎“虐待”的教育也用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



1934年出生的傅聪,

3岁便表现出音乐天赋,6岁开始学钢琴。

傅雷一生苛求完美,所以教子很严。

就像贝多芬小时候一样,

傅聪常常因不好好练琴而被父亲打骂。

钢琴、古典音乐还有父亲的责骂体罚,

就是傅聪全部的童年。

对于傅聪的教育,傅雷亲自编写教材,

给孩子制定日课,以身作则,

亲自督促,严格执行。

傅聪按照父亲的规定,

每个上午和下午,几小时几小时的练习弹琴,

有时弹得十分困倦,手指酸痛,

也不敢松弛一下,

只好勉勉强强地弹下去。

1954年,傅聪

傅聪在楼下练琴时,傅雷在楼上监督。

一走调,傅雷就会大骂,

甚至抓着傅聪的头往墙上撞

5岁时,傅聪在客厅写字,

父亲在吃花生,不知何事就火了,

顺手抡过来蚊香盘,

击中鼻梁,顿时血流如注”。

傅聪对杨绛诉说:

爸爸打我真痛啊!



▲傅雷故居

打个耳光不算什么,

傅雷还把傅聪绑在自己家门口

让邻居们都看到,以此警告傅聪:

不听爸爸的话,后果很严重。

1953年正月的一天,

傅聪和一帮朋友在家里弹琴,

互相观摩,切磋技艺,

傅雷在一旁听。

朋友们走后,傅雷生气地对傅聪说:

“你弹得不好,

在朋友当中很丢脸,你学习不认真。”

傅雷从不表扬儿子,

对儿子的严厉和残酷,

连好友楼适夷都有点看不下去:

“像傅雷那样的严格施教,

我总觉得是有些‘残酷’。”



傅雷夫妇与傅聪在家中

对1937年出生的次子傅敏,

傅雷是同样强势而粗暴,

只不过是往相反的方向。

大概是从小被哥哥耳濡目染,

傅敏在初中毕业的时候,

向父亲提出想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傅雷坚决不同意,两父子大吵了一架。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懵了,

大儿子你强行逼着他学音乐,

小儿子主动要学音乐你又不让,

这是闹哪样?

对此事,傅雷给出三个理由:

第一,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学音乐,两个负担不起;

第二,傅聪不是搞音乐的料子;

第三,学音乐要从小开始,初中都毕业了还想学,太晚了。

最后傅雷意味深长,补了一句:

你呀,是块教书的料!

果然被他说中了,

傅敏真是当了一辈子教书匠,

傅聪则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大钢琴家,

当年也是甩郎朗、李云迪好几条街的。

二、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傅聪与傅敏

这难道真的是得益于傅雷的棍棒教育?

傅聪在谈到父亲时说:

如果你们认为我的一切都是从我爸爸那里学来的,

那就把他看得太大也看得太小。

他也不过是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非常突出的代表。

知识本身是有限的,

可追求是无限的,有追求才是最重要的!

傅聪对于弹琴的兴趣没有被毁掉,

是因为他心底对钢琴有强烈的爱好:

小时候虽然什么也不会,

但我弹琴时非常自得其乐,

我觉得我到了一个极乐世界......

那么傅雷的家教

对儿子的成才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有一点必须承认,

傅雷的确实很强势,对儿子的教育有执念,

但他以身作则,

是一个学有所成、人品高洁的学者。

他对儿子虽然残酷,

但他身上高贵的品质,

也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

父亲说先要做人然后才能做艺术家。

艺术家的意思是要“通”,

哲学、宗教、绘画、文学……

一切都要通,

而且这“做人”里头也包括了

做人的基本的精神价值。

这个面很广,

不一定是要在琴上练的,

而是要思考。我的这种思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临死前,

傅雷给儿子的最后赠言是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

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傅雷与朱梅馥1934年为庆祝傅聪出生特意合影留念

傅雷不是个只会打骂儿子、

逼儿子学习、自己却放任自流的坏榜样,

他对自己也同样严苛。

傅雷本来个是美术批评家,

因为苛求完美,性格与流俗格格不入,

才躲到书房里干起了翻译。

他对自己的译文要求之严,

到了一种“吹毛求疵”的地步。

在给友人的信中他明确表示:

鄙人对自己译文从未满意。

《高老头》,

前后翻译三次,从第一次到最后一译,

其中横跨十七年之久。

《约翰·克里斯多夫》,

更是倾注了无限的心血。

抗战时开译,1941年才译完120万字四卷本。

到了50年代,

他又觉得之前译得不好,

花了两年时间重头翻译。

对别人翻译中的错误,傅雷也非常“苛责”。

杨绛在《忆傅雷》中谈道:

1954年,

有一次,在北京开翻译工作者的会议时,

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交了一份书面意见书。

在那份意见书中,

傅雷信手举出当时翻译作品中许多谬误的例句。

此一“挑人错以示众”之举触了众怒,

很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

还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



杨绛与钱锺书在40年代曾是傅雷家茶会的常客

傅雷并不是那种不善之辈,狂妄之徒,

他只是太过较真。

求实求是,不允许一些可以避免的错误损害,

甚至亵渎那些杰出和伟大的作品的

思想与艺术魅力。

他对艺术这种较真、不懈追求完美的品格,

儿子们从小就看在眼里。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他“虎爸”这个外化的表现了。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赞同他这种教育手段。

连傅雷自己也在儿子成年后

时常后悔自己当年的行为: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

可怜的孩子,

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

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

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

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

孩子!孩子!孩子!

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这封家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在傅雷的棍棒之下,

傅聪失去了一个孩子该有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而他自己也意识到,

自己年轻时的行为,让家人倍受折磨。

然而,

童年已逝,青春不再,忏悔又有何益?

因此他想到了补赎。

在傅聪成年后,他从一个严父,

慢慢变得温和,成了儿子的良师益友。

傅雷家书手稿

傅聪留学期间,

从1954年到1966年6月,

他一共写了两百多封中文信件

以及九十多封英法文信件,

把儿子作为朋友一样地探讨

艺术、音乐、文学及人生。

“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

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

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

在演奏姿态方面。”“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

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从一封封书信往来

以及日后傅聪所取得的成绩可见,

他也是遵循着父亲的谆谆教诲

一步一步成长的。

在儿子眼里那个曾经暴烈如雷的父亲,

在信中亦不乏温情流露。

三、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以身作则



现在的孩子大多溺爱过度,

家教严一些好,还是顺其自然?

是每一个父母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人父母,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张弛有度,又有几人能真正把握好?

有些人可能努力了一辈子,

最终还是失败了。

即使像傅雷这种成就斐然的学者,

一生追求完美,终究他夺走了孩子的快乐童年,

以致于让自己晚年后悔不已。

慈父或者是严父,

都不过是一种教育方式,

本身无优劣之分。

但是有一点很重要:

以身作则。

道理再简单不过:

如果你把孩子关在房间里让他学习,

而你自己却在隔壁看电视或打游戏,

那你凭什么要求孩子认真努力?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反抗,

时不时会祭出“我是为你好”这样的法宝,

但实际上,

只不过是在维护自己不可动揺的权威,

以及满足自己不可抑制的偏执。

还是那句话,

自己都做不到或不想做的事情,

凭什么让孩子去做?



上世纪50年代,傅雷坐在家中的阳台上,身后的铁门就是其后他的自尽之处。

没错,傅雷的孩子都成材了。

但要记住,

世界上只有一个傅雷,而你不是。

80年代初,

《傅雷家书》终于在国内出版。

当时正在中央音乐学院讲课的

傅聪在排练时,

脸色苍白,神色黯然。

他那时住在北京饭店。

拿到这本书后,半宿无法入睡。

他不是个酗酒的人,

可是那晚,他喝了一瓶酒。

这,也许就是一个儿子,

对父亲最深的怀念。

以及理解。

父 爱 如 山。


关键词:傅雷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