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李贽族亲墓志铭距今已500多年 佐证“林李同宗”

2018-03-05 09:22:01  来源:海丝商报    参与评论()人

昨日,家住南安丰州的洪先生在朋友圈晒出朋友收藏的碑刻,引起了不少文史爱好者围观。碑刻正面为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题跋,长洲(今江苏苏州)沈恒刻字,背面为墓志铭,十分罕见。

2015年在霞美出土 碑刻正面为祝枝山题跋

昨日,记者联系到洪先生的朋友王先生。王先生是一名古玩爱好者,经常到民间收罗一些“宝贝”,这方墓志铭,便是他从另一名收藏家手中购得。

“墓志铭主人为李贽族亲林可邑,霞美江滨南路施工时(2015年年中)出土,最初被当地村民收藏。”王先生告诉记者,当他到村民家中查看时,发现碑刻已经残损成7块,但字迹清晰可见,不妨碍阅读,于是将该墓志铭带回了家中。

回家后,王先生尝试将残损的碑刻进行拼凑,这次尝试让他有了巨大的发现,欣喜不已。

“碑刻正面为明朝四大才子祝枝山题跋,作有诗词,背面则为墓志铭,提到的地点为‘二十二都新罗乡(今为霞美镇新罗村)’,十分罕见。”王先生告诉记者,碑刻记录了李贽祖先林闾为泉州瀛洲林李同宗的历史,以及李贽的族亲林肇鼎南京任职期间与祝枝山的机缘。林肇鼎得到祝枝山题赠,并刻铭于石,立为书房屏风,后因万历年间泉州发生大地震,屋倾屏裂。其子孙惜物珍藏,并以其珍藏残品作为墓志铭。

“详读墓志铭可知,该碑刻原为书房屏风,由子孙传世收藏,其后代林可邑将该碑刻视如珍宝,并以此残品作为墓志铭,这也就能理解为何正面为祝枝山题跋,背面为墓志铭。”王先生告诉记者,林可邑康熙年间去世后葬在霞美镇,墓位于东溪和西溪交汇处,因此在霞美镇发现该墓志铭也就顺理成章。

碑刻距今已有500年 进一步佐证“林李同宗”

王先生介绍,该碑刻为两面镌刻,材质为太湖岩,长38厘米,宽28厘米,厚3厘米,正面祝枝山题跋,字体为行书,并伴有“枝山祝允明书”“长洲沈恒刻”落款;背面则为墓志铭,详细记载了林可邑的家族背景、生平事迹以及卒葬时间、地点等信息,字体为楷书,有20多行,每行30多个字,全文约700字。

“该诗词用刀凿而成,字迹端正秀健、刀法干净利落,虽经500多年风雨侵蚀,依然清晰可辨。”王先生告诉记者,虽然诗词前半部分已经丢失,但通过整理后半部分文字可发现,该诗词为曹丕的《善哉行·上山采薇》。

他告诉记者,该墓立石时间虽为康熙年间,但祝枝山是明朝四大才子之一,因此可推测碑刻刻铭于石的时间为明朝年间,距今约有500年。

“碑刻进一步佐证了‘林李同宗’,是考证李贽家族演变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对研究重要的历史人物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王先生表示,下一步他将做拓片保存,并把墓志铭整理成文字,以便深入研究。

在研究墓志铭时,王先生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墓志铭落款时间颇为有趣,墓主逝世时用清朝顺治年,但下葬时却用明朝年号。”王先生告诉记者,落款时间用的是南明及郑成功政权年号‘永历’癸卯(即康熙二年,1663年),当时清灭明已有十七年了。

他向记者解释,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当年因病去世,其子郑经继位,沿用南明永历年号。“当年郑经继位后,继续反清复明运动,于康熙初年在闽南建立基地从事军事斗争,其间得到闽南民众支持,因而部分明朝遗民遗臣沿用明代年号。”他分析说。

关键词:墓志铭李贽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