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由出土瓷俑引发的联想

2018-03-16 09:21:43    收藏快报  参与评论()人

生肖文吏俑—猴

生肖文吏俑—猪

经文物部门鉴定,认定这是一座宋代砖室墓葬。该墓葬共计出土有瓷俑及瓷塑共20余件(不包括残损的)。其中有一组生肖文吏俑十分引人注目,其形状大小相仿,通高19.5厘米,所刻画人物面部方正,头戴冠帽,身着宽袖长袍,各自手握生肖动物置于胸前,这批生肖俑,质地均系青白瓷,具有釉色晶莹锃亮,温和圆润的风格,而且制作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后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还有武士俑2件,每件通高约22厘米,青白瓷质地,造型宽脸高鼻,倒悬两眉,怒目而视,威武雄壮,头戴武士帽,露腹,双手抚剑置于胸前;文吏俑5件,通高约22厘米,头戴冠帽,身着宽袖长袍,双手捧笏于胸前,文质彬彬,富有文人之风;此外还有瓷塑动物如龟、龙、鸭、鱼等。

如此大批量的瓷俑、瓷塑的出土,是望江县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发现,其考古价值非同一般,也引发了考古界对于此次出土文物的探索和思考。

首先,这批瓷俑和瓷塑的出土,引发了人们对于青白瓷探考的兴趣。众所周知,青白瓷是北宋时期江西景德镇窑的创新产品。据史载:“景德镇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天下咸称景德镇瓷窑。”说明宋代景德镇窑烧造瓷器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不久又创造性地模仿了青白玉的色调和质感,烧造出青白瓷,一时成为时尚。

通过欣赏这些出土瓷俑和瓷塑,我们也可以欣赏到宋代青白瓷的一些基本特征:制作精细,造型优美,釉色纯净,晶莹剔透,几近于玉的质感,胎薄而坚实,微透明;釉色上它接受南方越窑青瓷的风格,而在造型和装饰上却又大量地吸取了北方定窑白瓷的特色,因此说它是集“南青北白”之大成和艺术之美。

其次是有关俑的探知。俑,指的是古代陪葬的偶人。追溯我国古代用俑陪葬习俗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田野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早在东周时开始,历经秦、汉以至隋唐的许多墓葬里,就巳出现陶俑。用陶俑随葬的沿袭时间之长,当然是有它一定的原因。因为在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可以任意采用残酷手段,将活生生的奴仆用来当作他们死后的陪葬品。嗣后,由于奴隶社会逐渐分崩瓦解,新兴的封建制兴起,用活人殉葬的做法渐渐少见,而大量出现陶俑陪葬。这也是奴隶制被封建制所取代的具体标志之一。加之,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制作陶俑创造了有利条件。于是开始以陶俑、陶塑来作陪葬品,甚至蔚然成风。直到宋代以后,由于瓷器烧造业的迅猛发展,瓷窑的建立遍及全国各地,特别是江西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青白瓷,更是崭露头角,受到人们普遍喜爱。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瓷器产品在数量、质量、烧造技术和工艺装饰、造型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可说是我国制瓷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在人们日常生活及随葬习俗中产生了影响,开始有了新观念,认为瓷器比陶器的优越性多,更为精美坚实,保存时间会更长,从而以制作瓷俑陪葬的习俗就出现了。

笔者认为:从活人殉葬到用陶俑,而后到用瓷俑陪葬的这三个阶段,这不能简单说是一个器物上的演变,而应该是充分而生动地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包含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野蛮到文明的升华过程。

关键词:瓷俑瓷器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