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现场。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
作为献礼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点项目,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巴黎圣母院修复机构等联袂推出的“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日前亮相国博。展览特别展出4件巴黎圣母院的珍贵雕塑原件,其中包括首次跨出国门的石像怪与滴水嘴兽。
巴黎圣母院坐落于法国首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中央西岱岛上,与市政厅和卢浮宫隔河相望。这座哥特式大教堂始建于1163年,是法国首都最具历史与象征意义的建筑之一。其高耸的尖塔与宽敞的内部空间,营造出宏伟壮观的气势,彩色玻璃窗则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除了独特的建筑,巴黎圣母院的雕塑、绘画及内部珍藏的艺术品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1991年,巴黎圣母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次展览借助特制平板设备,运用增强现实技术,结合文物、场景、模型等,为观众呈现一场视觉盛宴。展览从2019年巴黎圣母院意外失火开始,回溯至12世纪初建之时,以巴黎圣母院的重要历史事件为线索,带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其数百年的变迁与故事,深入了解圣母院修缮背后的精湛工艺。观众可以“走进”这座宏伟教堂的建筑工地,可以欣赏夕阳余晖透过精美的玫瑰花窗洒入内庭,还能与致力于保护和复原工作的专家和工匠“面对面”。
作为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主任、研究馆员朱晓云特别介绍了展览中的4件巴黎圣母院石质文物。“这是它们首次来中国展出,向观众诉说跨越世纪的独特文化魅力。”
13世纪早期的哥特式柱头,原来位于圣母院中堂拱廊圆柱上方。它融合叶形、钩形及茛苕叶纹等元素,灵感源自古希腊的科林斯柱式。朱晓云介绍,巴黎圣母院融汇了多种建筑和装饰风格,柱头形态就有千余种。
19世纪中期,法国建筑师欧仁·维奥莱-勒-杜克负责全面修复巴黎圣母院。他对圣母院上部进行个性化设计,从古代神话和中世纪传说中汲取灵感,用52尊石像怪装饰塔楼,构建生动的寓言动物图鉴。展览中的这尊石像怪原来位于圣母院南侧山墙。2023年,它在修复工程中被移除,并进行修补,以此为模型制作的复制件已安装在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的滴水嘴兽最初用于雨水排放系统,将雨水引到远离外墙底部的位置排出。19世纪中期圣母院修复时,雕刻了200多尊形态各异的滴水嘴兽。此次展出的滴水嘴兽来自南侧耳堂西面,因损毁严重,在修复工程中被移除并替换。
植物状头像雕像也来自19世纪重建的南侧山墙。它融合了哥特式风格与古典艺术元素,体现了维奥莱-勒-杜克对折衷主义的偏爱。雕像构图细节精准,显示了这位法国建筑师深厚的绘画功底。
据悉,巴黎圣母院修复完成后,将于今年12月重新向公众开放。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
在本届奥运会上,不少“00”后中国运动员让我们印象深刻。新时代的他们敢拼、自信,调皮可爱,也勇于担当。他们,正在接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接力棒。
8月6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新闻发布会在乌镇举办。据悉,本届戏剧节将于10月17日至27日在乌镇举行,主题为“如磐”,取“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之意。
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短片从中国文化艺术中汲取许多灵感。比如篮球篇中出现了戏曲元素,曲棍球篇借鉴了诗词、水墨画等,乒乓球篇里有打球大爷的球拍变成金箍棒、棋谱等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