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守艺页面 > 守艺中华 > 正文

崇明土布的“进退”持守与生活还原 ——中华网探访手艺人何永娣(1)

2016-10-13 16:37:33  槛上人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一、“我还是选择守!”

见到何永娣是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民艺转化的生机”主题系列活动中,她身板挺直,比想象的要高大许多,看起来颇有几分侠气,江湖人称“崇明土布派掌门人”!事实上,委以她此名头确不为过,无论是从崇明土布收藏的数量、花色纹饰图案类型,以及织造技法而言,何永娣都不愧为国内第一人!

崇明土布的“进退”持守与生活还原 ——中华网探访手艺人何永娣

中华网特约撰稿人槛上人采访“布痴”何永娣 摄影/杨红军

在永娣崇明家中的小洋房里,几乎被各种土布塞满。自其2000年开始收藏,十几年里已积攒了476个品种,2000多个花色,重达23吨的土布!其收藏大致可分为三类:土布(色织布)、手工印染花布(在白土布上用木板套色印染的花布)、老蓝印花布(晚清到民国)…关于土布的知识,她可能是当下国内最为丰富的!随便拿起一块布,她就能迅速进行断代,大面上花色图案纹饰的时代印记,小到是用机织线还是手纺线织出的肌理特征,她都门儿清……她还是很多服装和布艺设计师的供货者,北京服装学院就一直找她讲课并购置布匹,而她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的土布,并不土!”

崇明土布的“进退”持守与生活还原 ——中华网探访手艺人何永娣

织有囍字的土布

崇明土布的“进退”持守与生活还原 ——中华网探访手艺人何永娣

印花布(青花瓷)

崇明土布的“进退”持守与生活还原 ——中华网探访手艺人何永娣

老蓝印花(鱼戏莲)

论其藏品,虽说以崇明一地冠之,实际上永娣的土布收藏涵盖了整个江浙地区。应该说,崇明土布属于江浙手织土布的一个分支;又因江浙一带自古盛产棉花,由此诞生的纺织技艺源出一脉。而崇明岛作为几江流域、河海之间的冲击岛,以其特殊地理位置容纳了南来北往的织造技艺在此融合,从东南松江府(黄道婆纺织术)的发源地,至西南少数民族土布的技法(譬如像“二踏布”,“回形纹”和“路路通”等类型,在两地土布中具有雷同相似之处),以崇明土布一己之身都能够得到流变映射和传承对照。如是,以崇明土布为样板、关照永娣的从业境遇,可以一窥整个江浙乃至全国土布技法、行业的近况。

崇明土布的“进退”持守与生活还原 ——中华网探访手艺人何永娣

何永娣 摄影/彭辉

如今当人们谈及民艺的保护与传承时,经常是以一种冒进的姿态来陈述其式微的局面,一夜之间林立起来的传习班、各种花样翻新的工艺美术评比大赛,市场中一时之间风起云涌的各路角色……是利是弊,尚不可检验,一切均以交付于时间。此乃时局之下,一门行当所面临的困境,具体至个人便是不明前景下的生活选择。永娣也同样面临着“守”与“进”的抉择,她本可以随便拿些义正词严、官方立场的话来搪塞许多人,可是她却很是真诚、坦然。也许是与很多纯粹的手工艺操持者的不同,永娣不以土布的制作和经营为生,她有一家礼佛用品的小厂需要打理。她也丝毫不觊觎传承人的名号、亦或土布商业价值的最大化体现,她甚至认为以上种种世俗名头、市场商业化的打扰,会影响到她即有的工作安排。于是她只是虔诚而恭然地说着:“我还是选择守。”

如此的抉择基于两点:首先,永娣坦言崇明土布目前的存世量足够充分,如今虽少有新品制作,但经过好几代人经年累月的积淀,已有的存货量非常大;并且,织造技艺也尚不存在传承人断续的问题,诸如她这一辈的人都会织布,只是因为生活需求和时代审美的变化,人们都已不再自家织布了,现存量很大的即有布匹也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运用。因而,对于崇明土布而言,当下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做花样翻新,而是对即有的资源做更深入的探索与挖掘。有着客观而又清醒行业认识的永娣,锁定了她的工作重心:广泛收藏存世的崇明土布各式花色纹饰图案,予以分类、整理,并对传统图案进行重构式的织布过程复原。

崇明土布的“进退”持守与生活还原 ——中华网探访手艺人何永娣

北京国际设计周“民艺转化的生机”展示的崇明土布 摄影/杨红军

此外,目前市面上也有着一些鲜为少见的,属于永娣自主创新的织纹图案与成品设计。譬如今年夏天上海遭遇台风袭击,永娣蜗居在家,突发灵感便创作了一个名为“飓风”系列的靠垫。而此类产品的制作,多是利用一些她的藏品中富余的花色纹饰图案,甚至有一些只是边角料而已,并且这种原发的设计性的工作仅占其现有工作(产品)份额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尽管她也清楚的知道此类作品海外销路非常好,售价在国内市场的十倍以上。然而,主观来说真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永娣不无遗憾地说着。要忙于切实的生计经营(礼佛用品厂),又要眷顾土布的相关事宜,她每天的生活作息得五点就起床,先干活、才吃得上早饭。诚然,永娣是保守的,更是务实的。她并不觊觎市场,也不盲目展望前景,只是凭借一己之力,踏踏实实的尽一份心而已。

对于土布,永娣所谓尽的“一点心意”,即收集整理复原等基础工作,实际上却是一门手艺、一个行业的根基所在。此举不仅在于她拿出自己的积蓄,改造家中基地,创办了博物馆,为崇明土布开设了全面的展示空间;更在于她对土布织造此门传统技艺身体力行的实施与复兴。土布的织造技术不像刺绣有画案、图稿,它是以踏板数量、经纬线的更迭,制作出点与线组合的几何图案。土布虽有着基本的制作程式,譬如崇明土布中有一种极具身份代表性的布种、名为“日记布”,此种布可以织出红双喜,“我是工人”、“我是农民”等图案、字样,但具体怎么采取不同方法织出各种文字图案,却得仰仗于制作者的二度构思。加之土布的制造技术可谓是家家各有不同,长期依靠的是长辈与子女之间的亲身指点、口传心授。因此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还存世的布匹,无法得知当初具体是用什么手法织造而出的。永娣所做的工作,就是根据成品来推衍过程,重构当年制作者的思路与劳作场景。

本文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