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通行证 | 中华邮 | 香港邮 | 企业邮 
  文化短讯 文化前沿 世说新语 中华书苑 沧桑史话 艺术舞台 中华传奇 民俗风情 世界文化  


【杂文】

                       我们写的是什么 
                             

   网络作家的创作心态似乎没有必要单独作评。因为这个提法已经陈词滥调了。"网络作家"的笔法比较低调,而姿态高调,这是事实。不管他们怎么在BBS上发表"创作"和声明,不管他们用如何生动的词汇如"原创"来给自己的作品润色,这些声明并不能为文章本身存在的败笔进行开脱。

  网上的绝大部份创作仍然是肤浅的。

  逐渐流俗的创作

   比如说某个BBS上有很多人谈文学,谈创作。平均每天起码有五个以上的人在这儿出示自己的作品,作品以小说居多,也有一些散文或碎语性的感悟。也起码有五个以上的人会对作品作出回应。对这些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唯一一样的是:引不起什么大效应。

   我说"网络作家"心态值得研究,不是要打击网络作家出示作品的"积极性"。也不是指他们写文章的出发点与正统作家比,是一种假正经。文章最初给人的感觉是正经的,尔后却越来越走向退路。有很多人反映大多数"网络作家"就是开始那一部作品还有些耐人寻味,其后的是越写越败味,或者被冠名为"网络作家",但没有多少成型的作品。近来读了一篇BBS上的文章,也是某"网上写作名流"的大作。估计这篇东西还没有花费很多时间堆砌,但迫不急待要贴出来,似乎对内容和文本满自负。然而看完才知是惨不忍睹。

   不能说网络作家假正经。在某些方面,他们很正经。但为什么造成和他们本意两相相庭径的极端效果呢?这和网络的炒作、局限性、与网络和生活根本的剥裂不无关系,与网络自身对审美的忽视和误导不无关系。所以正经的作品他们还拿不出几件,拿出来的只是一些初具朦胧意识的半成品。

   美学的狐疑

   如果作品中的假正经让人敏感,假行为艺术就让人反感。某些人的新作突出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反响并不好。作品迫不急待地把"行为艺术"玩于股掌之上,竟像是把伦理观点当成一个炫耀异端的资本。

   异端不是文学。

   这里我想到一个话题。棉棉和卫慧受到的批判之词,大多数针对其文本里过浓的伦理色彩,严重超出了合理范畴,即人的心理能接受的范畴。所以引起了读者的广泛猜疑。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在拿出来为世界接受时都得经历一个饱合度考验。摒弃以上再看,她们的文章仍有一定凝重性,只不过过浓的"行为"意识把觉悟的成份掩盖了。并且由于作品定位显出了一点衿持,不易触动作者的共鸣神经。所以没能凑响合弦。

   前段时间有一则消息是"网络作家"普遍开始了对这类传统作品的批评,这场批评只可理解成一种方式对另一种方式,一团力量对另一团力量的挑衅。算不上多严肃和多有力度的批评。因为只要再以"网络作家"在批评上体现的对文艺理解的"高水平",以及他们批评时的姿态,去审定他们自己的作品,也委实找不到什么超出批评之词的高妙之处。特别是近又读到一些新作,几近作呕之感。

   中国传统文学已经经历过一场轰轰烈烈的伦理革命的冲击,作家试图在伦理的题材上寻找文本的新的突破口。比如莫言《丰乳肥》,贾平凹《废都》乃至近代刘震云的《故乡面与花朵》。由于这些作品是在成熟的创作意识下形成的,社会触点广,兼具大师手法,堪称佳作。

  有人把某些网络文学作家的作品比作"二级半",也就是说离三级还差那么一个半级。现读了一些作家的东西,觉得文学上如果要创立一新的审查等级,就是"四级",这个级的作品不但儿童不宜,连成人都可能难以接受。当然也有声音称其为"极端的技巧",即"狰狞、恶心、浪荡也可以是美感"--我想既然看法里牵涉到了美感,但是文本本身体现不出美,所以这种说法可能是为了取悦作家的身份。对方是一个"作家",作家的东西,怎是可以妄然批评的?于是只好使用这样一种歪曲的技巧论。或者把其解释成饮食男女式写作。

  但就像异端不是文学一样,饮食男女并不能代表文学。卫慧和棉棉走"饮食男女"路线过烈,所以读者和舆论不承认她们的美感了。而现在的网络作家写东西,就不知不觉有这个习气:好玩,好闹。写的东西里面,也总有卖弄式的成份,迫不急待出卖自己隐私似的。不得不说这些表现的丑陋和恶心。一些丑陋和恶心的结果是使世界得以高洁,这一批的结果却是让人更加恶心。明明是丑恶,不用曲折地把它弄成美,否则我们在说服自己接受颠倒的事实后,还得说服自己用扭曲地心态来阅读。

  "网络作家"不给自己的作品穿内衣,这是人家脸皮厚薄的问题。然而那些三、四十岁的作家,我们能从他们的作品中读出他们的什么心态来?特别是谈到了写文章的技巧。审美不同,决定了定位眼光也不同。所谓"狰狞、恶心、浪荡",我们有必要把它勉强凑上美感的帽子吗?矛盾冲突当然是文章达到高潮的必经点。但表现冲突难道就靠这些过度渲染或过度出格的文字?将这些文字和技巧,附上一定社会背景,只要能找到一些理由,就尽可能的去"狰狞、恶心、浪荡"--这就是技巧的本质和写作的目的?文章写出来也要考虑社会和别人的接受程度。不能只靠自己发泄快感。

  不能承受的文字之轻

   现在撇开"美感"谈谈意义吧。任何文章都离不开意义。时代还没发展到那个地步,要我们人为地去解释意义,表现意义是文学的一大职能。写文章是为了什么?构思情节和内容又是为了什么?文本的意义其实就是文学的作用,任何文本都不能脱离作用(社会性)。文本不只是一种心灵的,潜意识的渲泻,这样的写作,不是真正的写作;这样的作者,不能叫作家。作家不是一个称谓了,是一种工作。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就得屈丛于它的行为法则,这已经不是个人自由,而是职业道德的问题了。为什么作家是神圣的,写作是神圣的?"作家"的称谓已经被赋予了责任性和职业道德,这就是原因之一。

   在当前很多网络作家的的作品中,甚至是传言的成名作中,看不到丝毫意义。倒看见很多发泄、自恋、自闭、压抑……纵然它们也是文本精神的一个方面,那么意义如何体现呢?举个例子,如果文章本身的主题是自闭,那么它的终极目的是要在向读者解剖自闭的同时,提醒他们走出自闭!而不是继续让他们活在自闭中。抑或诱导他们自闭。

   生活是沉重的。网络文学现状告诉我们,想给人展示沉重本质的作品并不讨好,这是讽刺。网民的阅读口味已经被阅读本身败掉了。对随手玩玩式写作,例如一些急于贴上论坛的新作,至今为止读过的人,很多的评价就一个主题--"恶心"。就算这个文本的恶心是有理由的,是技巧,因为要将文章写到恶心也算是水平吧。可是恶心感首先就把人的阅读心情败味了,再多的技巧有什么意义?难道整个文章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人恶心?

   从文本的思想性出发看。假使前面谈的都不具备,它还包含了一点思想性。转尔一想,这些文章所以还没被踩到脚跟,可能除了作者本身那点名气硬掌门面,就是凭着这最后的理由在死撑台局了。否则还有什么资本炫耀呢?那才真是皇帝的新衣。网络作家本身穷极无聊的文字,是不是因为其本质逐渐显现原形后,想孤注一掷,重新讨得舆论注意?那么这类创作不只是可怜,而是可悲。所以用美感来为根本没有美感的文章找借口不是办法。真正的美感,最好是让厌恶感少一些为好。

   最后一点。文章的魅力在于可读性,这个可读性不是指能不能让人轻易读懂,不是说作品每一句都要像儿童写作文一样主谓宾俱全;是指它能激起人深入阅读的欲望,也就大深沉!但是如果有这样一篇文字,占篇幅百分之九十的大量的性的铺张,直接将人的思想和阅读兴趣诱向一个极端面。就算它还能找出一点价值,客观地说,有多少读者能正确将心态放在价值上?他们大约连从文字中寻找刺激都顾不过来了。那读文章和读地摊的色情腐化小说又有何本质区别?

  虚弱的弱名

   所以对部份网络作家,很多人不屑去批评他们,不屑用文本的形式给他们"实亡"的虚名又增上一点人气。严肃的作家看不起他们,不管他们能在自己小圈子里如何互相吹嘘,或者在BBS上如何狂轰滥炸的自我炒作。

   这些人什么时候认认真真本本份份写过小说,拿得出一篇硬当当的作品?摒除论坛上的瞎闹,还能指望他们干点什么呢?在一段时间,人的口味越来越倾向于通俗的,毫无政治色彩,毫无史记特征的玩乐性文字,文字的娱乐功能被过分宣扬。

   看看那个所谓全球华人原创文学站的失败就知道了。该站简直是把"原创"彻底商业化了,把"文学"彻底BBS化和圈地化了。在那里,BBS塞满了还没升华成"作家"的所谓"文人"的低俗黄色对讧,以及男女"文人"的调情之声。外访者像看马戏团一样,看他们缤纷涌现的自创式文艺理论里的更多的XXX笑话和稚嫩。乃至这种"耍流氓"的调子成了一种时尚,他们的作品彻底离不开这种时尚。

   这是放松还是退步?如果人不适当思考自己的现状,同等的效果只有从文学作品中来。作家们思考,读者们领会。但是读多了这类作品,读者的思想会定位在浅层理解中,疏于领会。网络作品把他们彻底教坏了?关键是,现在的真正意义的作家。都不会把心思放在网络的解构上。而网络作家,又写不出真正的意义。写不出意义还不算什么。写不出意义为什么还要自以为有意义?

   如果一开始不喜欢某些人的东西,原因还较单纯,那么发展到今天的恶心,就不仅是个人喜好。联想到网络作家创作的根源问题,它就像非良性肿瘤在缓慢恶化。放纵也罢不正经也罢,不管创作是怎样的自由和权力,我们仍然要考虑作品是拿出来给人读的。且网络作品目前达不到把个性和艺术性很好结合起来的水平,很可能使人误解,作家是不是因为上网时间太长,生理压抑,故将文字当成了发泄武器。

   网络文人强奸文学。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学互相通奸,如果还没有人对此抱以反感,倒是大大的匪夷所思。目前有文学圈网有一些对网络文学的负面微词和批评,这是正常的,绝非因为网络文人统一发起了对网下文学的攻击,纯文学开始施加打击和反报复!

   最后再提一下网络作家的名流效应,只能说吹捧的比重太大,水份太多。这当然与舆论的作用离不开,但也不能完全把原因祸嫁给舆论。为什么这样的微词只有针对网络作家?如果再不严肃创作心态,端正写作态度,网络作家迟早会先于作品被时代淘态。

    

                       返回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05871
版权声明 | 联系方法 | 刊登广告 | 使用说明 | 关于中华网 | 豁免条款
版权所有 中华网 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