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油腔滑调的反思
网络言情路在何方?
当今文坛规律是“各领风骚三五年”。网络文学的兴起,给良莠不齐的文学圈带来一股新的冲击波。很长一段时间,网络文体倾向于“儿童不宜”的成人模式,难登大雅之堂,此为所有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深恶痛绝。相比港奥台及国外网界的自由泛滥,国内网络倒是从一定程度上显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环境较纯化。当前内地网络文学,抒情散文类占比重较低,可称得上是作者和读者共同浅尝辄止的手段,小说仍居主打地位,“地痞文学”仍是主流文体。分析一下目前热传的某些网络爱情小说,不难归纳出基本特点:一是强调京味;二是强调戏剧色彩;三是感性重于理性。动辄带点无伤大雅的脏字,体现一点玩世不恭心态,又动辄搞点带颜色的故事,体现作者流氓主义的作派。无论哪一面,初看耳目一新,多看几次便有一些被撞腰的感觉。
京味大概延袭了王朔的风格。王朔的痞子文学,立异标新,雄居新生代京味小说头把交椅,在文坛上也彼得争议。如今似乎不走这条路子,不足以体现网络文学的精髓。所以网络作家写小说,也在跟着感觉走。一个个狂放不羁的人物形像,是王朔式英雄主义的精典克隆。作者煞费苦心朔造此类底层民众形像,读者可用同样调侃的心情来个恍然大悟:社会治安形势稍有好转,莫非所有流氓都跑去上网了?读者一品作者的文采,为其机智,俗气,痞味,玩闹,油腔,滑调发几声大笑,然后一无所获。找不到更具震憾性的思想。不可以说问题出在哪一边上,读者和作者的心态,都值得一番玩味。
无可否认,黑色幽默和灰色搞笑历来是小说人士的拿手好戏。现在我们的网络作家们把它发扬成红色幽默和黄色搞笑。红色,即动不动就拿社会主义好儿童那一招蒙人,口里高唱走又红又专的政治路线,一边讨本卖乖,谓其曰一手软一手硬,当面一盆火,背后一把刀。嘴上刚还说“悠着点哪”,转脸就破口大骂。去了你的不过瘾,还要去你xx的。黄色,即从形式上消解语言忌禁,开放政策,内容上冲不出男欢女爱的凡人俗事桎梏。
再说理性次于感性。当前网络小说,泡制手法各有千秋,其实都是一个模子打出来的,花色稍有不同而已。仔细分析一番,不难找到构思上规律性的陈腔滥调:男主人公一般不是穷极无赖,就是佯装穷极无赖,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嘴脸。女主人公一般要先被大描白笔,非东施再世,即黄氏还魂,天下人死光也没谁敢要那种。最后真相大白:哦,原来竟是闭月羞花貌。乃至一读此类小说,一见此类笔调,非读者要跟着作者思路走。若详装不解,其实心中早亮堂一片,待悬念解开,已是索然无味。故事的情节安排,相比之下倒有些伸展空间,但综合起来,好像作者们的思路还是走不出这么个套数:开端,穷极(或未穷极)的无赖,最好是玩文字(或精于玩文字)的,因各种原委,就在网上与这个闭月或羞花的女子发生一点感情纠葛,其间穿插两人打情骂俏和唇舌之战。至少把女主人公加工成一个流氓半成品附送八分伪贵族情操,籍此还要多多展现男主人公对昏庸世道之“他妈的”心态。故事的发展趋势一般是男女主角一旦此方渴求结束空荡荡的精神守望,让感情产生实质性突破,彼方便出现高姿态。如此拖沓起伏。高潮是终于见了面。结局是爱上或不爱上取其一。至于突破不突破只是一块诱饵,或是一碗发馊的作料,摆在那儿吊吊味口。此类小说中,作者为了突出网络精神化这个主题,过度的强调现实男女的放纵;而为了突出角色自发的道德感和原罪意识,给人一个做尽坏事还无辜的错觉,又过度的强调现实男女的拘谨。这样打着两色旗子画饼充饥。实际欲正则反,所以不管人物如何如何,沉醉春风也好,垂死挣扎也好,最终被强大的现实所累,结局只得是一个零。
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文学首要定位于爱情主题。纵然这等微小瑕薜,却不能不让人对当前网络文学的生存状态堪忧。何以它只能在网上相传,难登真正的大雅之堂?诚如我们了解一种文体,总有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萌芽,成长,衰退。王朔的新作,最后脱不了市场疲软的命运。余秋雨大肆鼓吹自己时惨遭冷落,人们跑去看又臭又长的琼瑶剧,把《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这类书扔在架子上发霉。那么讲述网络爱情的小说,是能摆脱这种阴影,还是像厄诺尔天气一样,只得热火一阵子?快要主打时代的网络纪年里,网络自身的文艺性却及不上它的资产效用性一半。眼光放大一点,就可以看到:当前网络散文体仍然离不了多愁善感的风雪之态,毫无力度。相比之下,小说倒要技高一筹,然作家们满腔心思及创造力都浪费在集中表述怎样酣畅淋漓的泡妞和追男仔上,一心于爱情锁事中爬摸滚打,要醉生梦死,过把瘾就死,败坏全人类才是大幸福。稍有体现愤世怒俗和优国优民心态的地方,渲泄出的只是个人苦闷,呐喊声不过为情绪发泄。以致偶有神来之笔,也成了败笔,只能使读者感到,人性觉悟太迟了。脱离了一定社会性,再好的作品也只是想像力非富的网络作家们泡制的一出插科打浑的活闹剧。
打个比喻,网络是肉胎,文学理应成为它的灵魂。净化了灵魂后,接着就该致力于高度和深度的提升。这是需要网络作家们严亟以待的的又一个问题。它决定着网络文学最终能否冲破非主流文学的狭隘局限,向准文学的制高点迈进。
网络文学是否需要与网络挂勾?
网络文学逐渐火红起来了。网络作家生产小说,比负鼠繁殖幼鼠还要来得快。一观当前的网络文学作品,内容仍然限制在与网上生活有关的主题里,自然网络的影响力今非昔比,那么应该至力于它的内部建设呢,还是主张对外开放政策呢?
网络化的年代不久将到来,我们的生活必然充斥着源源不绝的网络信息。在目前,网络生活仍是剥离于普通生活外的独立成份,这很大程度上起因于网络是一个独立的国度。虽然我们不停的宣扬它的自由化,无可否认的是,这种自由绝对是用金钱来交换和衡量的。庞大的花费筑构的自由国度,不但把不少人拒之门外,给圈内人带来的心理负担也不轻。特殊的金钱政策,迫使多数人在网络的边缘游荡。那么网络文学是否也要照这个规则,把非网络因素阻于其外,一味闭门造车呢?
在开放的民主式网络世界里浏览一下,不难发现,打着文学旗织的站点比比皆是。除了千遍一律的将纯文学作为下载资源连接进网页外,似乎很难找到专供普通作者发表非网络素材文学作品的地方。而有的文学站点甚至公然作出这种声明:本站点发表的网络文章重在娱乐性和搞笑性,所以不接受以网络为题材创作的纯文学小说。可想而知,那些非网络题材的作品,要想在这里打出一块天地,更是难上加难了。网站创办者们一心要炮红本体文学,却没考虑围城之外的读者们,他们看了这些作品,很有可能会把它误作网络文学的全部。所以经常有一般的大众受猎奇心驱使,读了一些网坛小说后发问:难道你们的生活中,除了打字聊天,交友,谈恋爱,通宵不眠,节衣缩食,忧心忡忡……就没有其它的东西了吗?
我们的生活中就没有其它东西了吗──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也是当前网络文学的一个显著蹩病。道理相当简单,一个进入英待网的人,并不要求他非得是业内的专职人士,洗盘子的打工仔,擦皮鞋的缀学青年,照样有权力上网。那么每一个进军网络文坛的人,网络作为其发挥才干的场所及累积素材的手段,不应该成为将文学束之高阁的桎梏。网络文学并非意味着一定得把文字弄得比环境更数字化,才能体现它的层次。因此,我们常常听说的“网络文学”,其实已是一个非常狭隘的定义了。
一些作者在受了传统文学陈规陋俗式的苛刻限制后,被网络文学近似神话的宽容态度弄得如痴如醉,四面楚歌的局势“网”开一面了,作品有了四通八达的出头之径。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文艺方针也落实了,似乎这样就皆大欢喜。但它无疑从另一面加快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衰退,使文学渐渐走向这么一条路:任意化,无组织化,伪情绪化,张扬化,俗化,完全发挥作者胡诌本事的大无畏化及充分反映低调风情的小市民化。我们的文学曾经身负重任,一次次充当历史的补白。但不久的以后,它越来越成为个人渲泻情感和导演劣等故事的工具,成为公众的私人心灵武器。这不能不让人为其感到几分悲哀和失望。
诸如此类的“忧患意识”,是否无关痛痒的杞人忧天呢?试问网络文学的出路到底在何方?虽然我们提出了如此多的疑虑,遗憾的是,不管现在作多少定论,孰是孰非仍要时间回答和验证。所以,扭转乾坤将不靠网络的发展趋势,而要靠观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