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短讯 | 文天化地 | 世说新语 | 中华书苑 | 沧桑史话 | 艺术舞台 | 中华传奇 | 民俗风情 | 世界文化 |
|
|
![]() |
我的好友、知名作家张宝瑞的手抄本文学作品《一只绣花鞋》终于问世了,这一流传了数十年的手抄本历经风风雨雨,就像一株异草展示在世人面前。 《一只绣花鞋》故事的产生和繁衍,十几种手抄本的辗转流传,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众所周知,“文革”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文坛萧条寂寞,但是中国人不满足在文化沙漠中长途跋涉的饥渴,于是民间口头文学不胫而走,各种手抄本应运而生,而且鱼龙混杂。手抄本文学现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因为它诞生于“文革”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在“文革”中流传最广的故事和手抄本就是《一只绣花鞋》,它由《梅花党系列故事》、《绿色的尸体》、《武汉长江大桥的孕妇》、《火葬场的秘密》等故事组成。“文革”后,电影《雾都茫茫》便是取材于《一只绣花鞋》的故事。实际上,《一只绣花鞋》的故事就像一个幽灵,在中国民间已游荡了半个多世纪。据一位老人讲,他小时候就听说过这类故事,那个梅花党是一个秘密的民间组织,一座深宅大院,一间神秘莫测的房子,一天深夜,窗台上忽然出现了一只绣花鞋,于是,惊险的迷雾便飘飘而来…… |
|
|
民间传说也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平时总是到村口拦住一些路人,从他们肚子里掏故事,某一日《聊斋志异》便叭叭坠地。《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文学著作中的许多故事早已在民间流传了若干年。我的朋友张宝瑞是当时“老三届”中最小的一届毕业生,70年代初期正在北京铁合金厂当炉前工,他的文学天赋很高,而且口才极佳,为了驱赶工作的劳累与单调,工余便给工人们侃《一只绣花鞋》等故事,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当时年仅17岁。那时关于梅花党流传的手抄本有十几种版本,但张宝瑞写的版本是当时比较积极、健康、完整,文学性相对较强的一种版本。这个版本朴实、生动、真实,基本保持了原始的面貌,比较珍贵,在今天正式出版具有一定的意义。 历史是一首写在人类记忆上的回旋诗歌。 历史是一艘航船,装载着现代人离奇和美好的回忆,驶向遥远的未来。 积极健康向上的口头文学的手抄本也应载人中国文学史,作家张宝瑞和他的手抄本也不能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