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短讯 | 文天化地 | 世说新语 | 中华书苑 | 沧桑史话 | 艺术舞台 | 中华传奇 | 民俗风情 | 世界文化 |
|
在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绣花鞋串起了她与梁朝伟多年来默默相爱的恋情;“冷的夜,静的街,红的叶、蓝的月;没吻别,没拒绝,却留下一双绣花鞋……”眼下人气儿正旺的歌手陈震东推出的这首单曲《绣花鞋》,以其悠扬的吉他,淡淡的怀旧曲风,征服了众多的歌迷;而最热门的当属近日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革期间的手抄本《一只绣花鞋》。 《一只绣花鞋》引起一代人共鸣 “文革”期间最著名的手抄本——惊险小说《一只绣花鞋》,日前由作家张宝瑞重新整理、锤炼,终于结束了它手抄本的“地下状态”,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 |
|
|
如今可能还有很多人对“一只绣花鞋”记忆犹新,那是无数人口口相传、津津乐道的惊险故事,当时有十几个版本四处流传,它神秘、恐怖的气氛在人们心底萦绕了数十年。到今天,恐怖故事也成为怀旧对象。 《一只绣花鞋》讲述国民党政府在崩溃之前秘密成立梅花党,妄图打入我党内部窃取情报,伺机而起。围绕着争夺“梅花图”这一梅花党潜伏人员的联络图,我公安人员与梅花党斗智斗勇……小说《一只绣花鞋》贯穿了“绿色尸体”、“武汉长江大桥的孕妇”、“神秘的金三角”、“太平间的嘀嗒声”等系列惊险故事,迷雾重重,扣人心弦。作者张宝瑞是新华社高级记者、知名的“手抄本作家”。 更有趣的是,继《一只绣花鞋》后,重庆市发现了更早的手抄本《一双绣花鞋》,作者叫况浩文,两本小说一字之差,作者却是一南一北。 当年曾经风靡一时的手抄本《一只绣花鞋》或许让今天的年轻读者感到陌生,但在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心里却引起了共鸣。四十好几的奔走相告,三十出头的感慨好奇,只有二十年少的不知所云。一个征集手抄本的电话引得老知音们纷纷去翻旧时箱底儿,唏嘘着当年排着队等不及要为它点灯熬油、笔走龙蛇的自己。年轻人却觉得“前辈”们热情得有些夸张,找来一本读读怕是更不得要领:“就冲这,二十多年前你们至于吗?!” 而对手抄本暗怀情愫的“老人”们沉默不语,年轻人觉得他们不可理喻,他们也不知道该跟年轻人们从何说起。彼此之间,横亘的只是时间。
“一代人的怀旧是另一代人眼中的做秀”。手抄本的最大意义也在于此。“文革”也是一段历史,而且是特殊的一段历史,产生了手抄本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也是一个时期特殊的文学形式。这些作品虽然鱼龙混杂,但它至少可以唤起大家注意一段被湮灭的历史。 当然,关于对手抄本的认识,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怀旧的不仅是手抄本 社会学家认为,一个世纪即将划上句号,翘首期待新世纪的同时,人们难免怀念旧日时光。这种怀旧最直接地体现在人们的服饰上。绣花鞋、旗袍、中式小棉袄,还有传统手工缝制的服饰图案,这些以前多在电影里看到的传统服饰,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宠”。因此,一只绣花鞋的出现偶然中带有必然。 对怀旧情节把握最准的是精明的商家,他们抓住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争先恐后地演绎着世纪末的怀旧商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