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通行证 | 中华邮 | 香港邮 | 企业邮 
  文化短讯 文天化地 世说新语 中华书苑 沧桑史话 艺术舞台 中华传奇 民俗风情 世界文化  











  《一只绣花鞋》与怀旧情结相携而来

  这些天,风头最劲的莫过于绣花鞋。

  在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绣花鞋串起了她与梁朝伟多年来默默相爱的恋情;“冷的夜,静的街,红的叶、蓝的月;没吻别,没拒绝,却留下一双绣花鞋……”眼下人气儿正旺的歌手陈震东推出的这首单曲《绣花鞋》,以其悠扬的吉他,淡淡的怀旧曲风,征服了众多的歌迷;而最热门的当属近日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革期间的手抄本《一只绣花鞋》。

  《一只绣花鞋》引起一代人共鸣

  “文革”期间最著名的手抄本——惊险小说《一只绣花鞋》,日前由作家张宝瑞重新整理、锤炼,终于结束了它手抄本的“地下状态”,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


书海导航

读书百味

名著赏析

网友原创

野百合集

每周一书







  如今可能还有很多人对“一只绣花鞋”记忆犹新,那是无数人口口相传、津津乐道的惊险故事,当时有十几个版本四处流传,它神秘、恐怖的气氛在人们心底萦绕了数十年。到今天,恐怖故事也成为怀旧对象。

  《一只绣花鞋》讲述国民党政府在崩溃之前秘密成立梅花党,妄图打入我党内部窃取情报,伺机而起。围绕着争夺“梅花图”这一梅花党潜伏人员的联络图,我公安人员与梅花党斗智斗勇……小说《一只绣花鞋》贯穿了“绿色尸体”、“武汉长江大桥的孕妇”、“神秘的金三角”、“太平间的嘀嗒声”等系列惊险故事,迷雾重重,扣人心弦。作者张宝瑞是新华社高级记者、知名的“手抄本作家”。

  更有趣的是,继《一只绣花鞋》后,重庆市发现了更早的手抄本《一双绣花鞋》,作者叫况浩文,两本小说一字之差,作者却是一南一北。

  当年曾经风靡一时的手抄本《一只绣花鞋》或许让今天的年轻读者感到陌生,但在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心里却引起了共鸣。四十好几的奔走相告,三十出头的感慨好奇,只有二十年少的不知所云。一个征集手抄本的电话引得老知音们纷纷去翻旧时箱底儿,唏嘘着当年排着队等不及要为它点灯熬油、笔走龙蛇的自己。年轻人却觉得“前辈”们热情得有些夸张,找来一本读读怕是更不得要领:“就冲这,二十多年前你们至于吗?!”

  而对手抄本暗怀情愫的“老人”们沉默不语,年轻人觉得他们不可理喻,他们也不知道该跟年轻人们从何说起。彼此之间,横亘的只是时间。


  手抄本最有价值的意义在于怀旧

  “一代人的怀旧是另一代人眼中的做秀”。手抄本的最大意义也在于此。“文革”也是一段历史,而且是特殊的一段历史,产生了手抄本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也是一个时期特殊的文学形式。这些作品虽然鱼龙混杂,但它至少可以唤起大家注意一段被湮灭的历史。

  当然,关于对手抄本的认识,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部分专家认为,手抄本的一大特征是神秘,所谓“神秘”,根本原因在于“手抄本时代”社会各个层面不透明性,导致人们对这类作品的饥渴。而现在正式出版的手抄本,最多只能够勾起那些老知音们的怀旧情绪:“文革”期间,由于极左路线推行,文坛萧条寂寞。于是民间口头文学不胫而走,各种手抄本应运而生。“手抄本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因为它诞生于“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历史环境之中。
   

  怀旧的不仅是手抄本

  社会学家认为,一个世纪即将划上句号,翘首期待新世纪的同时,人们难免怀念旧日时光。这种怀旧最直接地体现在人们的服饰上。绣花鞋、旗袍、中式小棉袄,还有传统手工缝制的服饰图案,这些以前多在电影里看到的传统服饰,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宠”。因此,一只绣花鞋的出现偶然中带有必然。

  对怀旧情节把握最准的是精明的商家,他们抓住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争先恐后地演绎着世纪末的怀旧商机。
  
  沈城影楼不约而同地将颇具怀旧风格的结婚照、艺术照当作招牌。照片中新娘身着红缎立领袄,额前刘海儿,脑后发髻;新郎则长袍马褂,手执红纸灯笼,使人不禁联想起锣鼓喧天、大红花轿的热闹场面。据某影楼的服务小姐介绍说,2000年结婚的人格外多,而许多新婚夫妇选择结婚照时,大都要选一套体现世纪情缘的怀旧照。
  
  一些个体服装剪裁店则瞅准时机,纷纷做起传统华服制作加工生意。在繁华的太原街头一家个体服装店,记者看到,尽管时值订做服装的淡季,但这里仍生意兴隆,几十件加工完毕的各款传统服饰,古香古色,引得过往行人驻足观赏。据店老板介绍,今年秋冬剪裁款式中,以往少有问津的中式对襟夹袄、旗袍等出人意料的受宠,从电视节目主持人到时髦姑娘、潇洒小伙以至上点年纪的中老年人,多有问津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05871
版权声明 | 联系方法 | 刊登广告 | 使用说明 | 关于中华网 | 豁免条款
版权所有 中华网 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