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投稿规则

杨立丹:侗族嫁衣

当制作这一身嫁衣真的进入日程之后,发现能做这一身衣服的人已经很少了。随后,拜托妈妈在乡下打听,谁还能做这样的手织布,谁还能做这样的衣服。终于2007年底,那年冬天我拿到了这身衣服。拿到时还只是那样的布包,还有绑成一捆的裙子。

秦娜儿·努尔兰:哈萨克人羊绒毡衣

哈萨克人从摇篮到坟墓,都离不开毡子,奶奶去世的时候我本想做一块白毡随她而去,但没能实现,也变成了一个心结,我希望自己能做出好的毡子,那就做一件衣服吧,可以穿一辈子的,能承载得起一段记忆的衣服,能够成为人“活着的证据”的衣服,如果奶奶在世看到了也会赞叹的衣服。

龙芳:“大花苗”苗族少女盛装

衣服是外婆做给母亲的嫁衣,六十多年来虽然母亲小心保存,仍然免不了偶遭虫蛀,母亲又不断修修补补,衣服才得以完整保存。

母亲13岁的时候,敏感细腻、心灵手巧的外婆就在忙碌繁重的劳作间隙开始制作这套衣服,前前后后历经三年时光。

琴妃:赫本风V领黑裙

第一次和男神约了去国家地理展,那一次是幸福的,男神也给我拍了很多美照。昏昏暗暗,进进出出,认认真真的观展人络绎不绝。V领的黑裙以及展区的光线,让我自发有一种神秘感。当时看到墙上的照片是一种怎样的窥探的心境。

沈虹:手缝大襟衣

妈妈教我用粉线袋、打水线、用浆糊,用这些最传统的工具和技法复原传统衣裳。我画不好领口形状,她从若干年都没动过的箱子底下翻了一叠挖领子剩下的布头给我,让我研究形态和比例关系。衣身袖笼连接处的角度不清楚,我们就试各种角度,直到找出一种合适的为止。

王迪:蓝染手织布

当我缝制“雨水”的时候,我已经自学了半年的服装剪裁。收到这块蓝染手织布的时候,正是北方雨水最多的日子,而蓝染的颜色也让我想起雨水。

我抱着布料坐在沙发上跟妈妈说,这么好看的颜色就叫雨水了,穿上她我就可以长出木耳了。老妈也从沙发那边移过身,她摸着手织布惊讶的说:“这么厚啊要秋天才能穿,这下子你可以慢慢做了。”

王增业:布依族套装

这件衣服原为朋友姑姑所有,是她的母亲(88岁)所传,制作于民国期间。这种服饰一般在婚嫁祭祀穿着,有个特殊的名称,叫“显贵”礼服,是此类型服饰的最高级别礼服,普通人家是没有此种款式的。衣服的纹饰构成除了布依族的水图腾符号外,还有水牛,鱼籽,鹿,人等,共同组建了布依族三段锦显贵最高级礼服。

阿七独支玛:摩梭传统手工男装

妈妈是想起外婆的心愿,想用这捆旧麻线,做成传摩梭传统的衣服,但麻线材料不够,所以妈妈就把那捆旧麻线拆开,再一根根的搓成可以缝制衣服的细麻线。终于妈妈把麻线都搓好了,然后开始织起麻布衣,把以前我们摩梭常织在衣服上、具有许多象征意义的古老图案,也都一个个织进麻布衣里,最后再把织好的麻布衣、缝制成了一件、我们老一辈摩梭男人穿的传统衣服。

韦祥龙:外婆的少女盛装

外婆在少女时代去过上海,穿着旗袍照相,前几年我妈整理外婆遗物时翻出照片,惊呼“我妈妈长得就像周璇啊!”我看着她跪在地上一动不动的背影,便凑上去看,她感叹道:“我这一代,没人比得上外婆了。”解放后,外曾祖父家是地主,好在他觉悟很高,脱离了自己的家庭谋了一份公职,外曾祖父先是到了镇宁,遇到了外婆的母亲,后来等到外婆出世,外婆的母亲给外婆准备了这套少女时代的衣装。蜡染的长裙,织锦的上衣,绿色的色调是少女的标志。

韦祥龙:奶奶的布依族衣服

几十年来,种棉花、纺纱、织布、染布,都是奶奶的日常家务劳作,爸爸小时候也穿着这手制衣服长大。后来花花绿绿的的确良、灯草绒涌入布依族山乡,除了每人还有一两套自己民族的服饰年节穿着以外,渐渐的也融入了城市的穿衣风潮,平常也看起来和汉人别无二致,毕竟在小地方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去上班,不是太好的选择。

江碧:那件叫做“留念”的衣裳

奶奶脾气一直不错,还有做衣服的手艺,年纪大了也有我爸爸妈妈照顾,但我们都长大了,各自成家立业,能看她的时间也不多……我想最后她还是有点寂寞的。离开之前她给我织了件毛衣,上面还夹着张让我留念的纸条,可那件毛衣至今还放在我柜子里,没勇气拿出来穿。

或许,有些爱是注定要被辜负的,但是他们却始终无怨无悔。

江畅:小包被和花衣裳

当时奶奶还教我怎么做盘扣的:她说:“三圈就是个球,不懂就是头牛。”她的意思说这个东西很简单,穿三下就成了个球,不懂就是头牛就是很笨的意思,我当时怎么学也不会,我只好承认我就是那头牛了。奶奶特地把衣服预留大一码,老一辈人的生活艰苦,资源匮乏,所以懂得珍惜和利用希望孩子长大一点还能穿。

阿七独支玛:摩梭传统手工百褶裙

妈妈把许多摩梭古老图案编进裙布里,另外裙布下方织一条不接头的红线,代表一个生命的轮回,这是我们摩梭人的一种人生观,每条裙子上一定要有的,另外我们摩梭女性穿的裙子是百褶裙,所以妈妈编织好图案及棉布衣后,还要再一个一个的缝上褶线,虽然很花工夫,但那阵子的制作时光里、是我见过妈妈最开心的时候。

张营:民国丝绸陪嫁衣

民国初年,深闺中的姥姥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身为商会会长的大舅姥爷为姥姥订了一门亲事。姥爷是闯关东而来的以卖花生为生的山东人。姥姥出嫁是陪嫁是100套嫁衣。都是自己亲自手工制作。而我传承的这套衣服经历战乱、革命、运动保留至今,可谓命运多舛。

刘欢:童衣

出自一位农村老太太对于外孙出生的喜悦,用平凡的一针一线倾注着对我的爱,用一块块棉花镶嵌着温暖。衣服的面料,是点状装饰纹案,用现在的审美来看,有草间弥生的味道,只是在当时看来,这衣服老土,穿着像个小老头,拍照的时候常常要套上灯芯绒等材质的品牌时髦外套,这也让留下了一点点遗憾!

冼达峰:香云纱大襟衫

这件衣服是我的一位老师赠送与我的,因为她知道我在从事莨纱绸面料这方面的经营与研究。

据老师说,这件衣服是传统的大襟衫款式,是家人上世纪二十年代穿着的,衣服经过长期的穿着表面的图层已经脱落,露出了褐黄色的底,是一件与穿衣人一同经历了时光的面料。

胡春林:四棉袄小外套

母亲其实只扯了做一件小棉袄的布料,反反复复的拆做,竟做出了很精致的一件小棉袄,特别是那一排可爱的小布扣,甚得师傅的夸奖!师傅说,我这还有几块边角余料,你索性再试试手吧,于是一件用五种颜色布料做成的小棉被心,又诞生了,师傅称奇,说这两件小棉袄一定保祜你孩子健康成长!

郝乃强:真丝绣花手工旗袍

真丝绣花手工旗袍。

1928年。馈赠之物。

江南闺阁绣。手工缝纫旗袍。秋冬装。

钱英:奶奶手做衣裳

我奶奶在世时,她穿的衣裳全是她自己手做的非常精致的衣裳,有一件长袍子是我奶奶的嫁衣,这上面的绣花做工非常精致漂亮,在我奶奶去世时,我姑姑她们把奶奶的这?衣裳都陪奶奶入土了。

钱英:奶奶手做衣裳

虽然衣裳已经发黄长斑点了,黑色的那件由于年份太久,已脱线,也有破的地方了,但我还是视若珍宝一样,衣裳拿回家后,我独自在家中穿了又穿,我在心中暗暗的想,我要把这衣裳好好珍藏起来,以后留于我小孩。

陈晓云:妈妈手织毛衣

别的妈妈可能很快就能织出一件毛衣,但我妈妈由于怀着我时还在茶山上被雾气笼罩着采茶叶,自从1989年生下我,她却落下类风湿的病根,两只手一到天气变化就僵硬,晚上经常疼得不能睡觉。织毛衣对她来说,也变成了一件难事,经常要织一会,甩一会手休息一下才能继续。

王麒元:兔毛披风

我和双胞胎弟弟生于1988年,当时将生产的母亲并不知道我们是两个孩子,家里人和长辈都认为是一个比较大的胎儿,当时奶奶只是做了一件披风。这两件披风是我们回去后用四天时间手工赶制的,外形可以看出,当然也是长辈对子孙的期望。

冯燕梅:珍珠缎香芸纱

珍珠缎香芸纱,今年8月制做完成,三个月手工针线缝制。

本人穿着。

佟塔塔:满族传统式样大襟小棉袄

这是2012年的时候,我一辈子生活在河北的、94岁高龄的奶奶,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给在上海的我腹中婴儿的。红布做面儿,颜色鲜亮喜庆;纯棉布做里儿,软软的不怕磨了孩子的小皮肤;自家的棉花匀匀地絮了一层,暖暖和和;大襟儿把肚子盖了两层,不怕晾了小肚子;纽襻儿是系带的,怕扣子硌了孩子。

傅文洁:婚纱

24年前,一个爱画画的小姑娘,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自己设计制作了这件婚纱。对一个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学习,仅是看书自学的女孩子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因为满满的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让我克服了各种困难,婚礼当天亲朋好友都夸我是最美的新娘。

许雍岚:婚纱

这是我妈妈1995年结婚时穿的中国式婚纱。

李英:藏青色全棉女式四袋带帽棉猴

1967年,母亲知青下乡,在沧州由当地裁缝手作,布料由母亲采购,内衬是外婆拆了自己的老式长袍的内衬,内絮一层棉花一层毛毡,也是外婆给的。每年过回家,母亲坐在四面透风的大货车,用棉猴从头包到脚,非常温暖。

李英:棉衣

1967年,母亲知青下乡,在沧州当地请裁缝手作,布料由母亲采购。每当组织开会时,收拾干净自己才会穿上。平时干农活挖大沟没机会穿。

李英:手缝线绨玫红色菊花图案立领棉袄(嫁衣)

1973年正月里,我母亲出嫁前,自己购置布料(为减轻家里负担)图案为我外婆喜欢的菊花。外婆花三天时间为母亲手缝了一件嫁衣。出嫁当天,母亲内穿玫红色棉袄,外穿墨绿色呢子大衣,下身全毛藏青色裤子。

李英:线绨盘扣墨绿色棉袄

1975年左右,外婆为过年回家探亲的大女儿二女儿手作的衣服,两个女儿各两件。

李英:贡缎立领两边开叉单衣

这是我妈保存下来的,大姨前几年早已过世,她的衣服随她而去。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但外婆总想法帮已出嫁女儿手作漂亮的衣服,我母亲每每提便老泪纵横。

李英:米卡色玫瑰花图案全棉立领盘扣蚕丝棉祅

1976年左右,外婆为刚生完孩子的二女儿(我母亲)手缝的贺礼,蚕丝从倒闭的缫丝厂购得,因布票紧张,外婆用家里的白面口袋染成绛红色作棉祆内衬。母亲十分喜爱这件衣服,没舍得穿,每年拿出来晒晒,摸摸。

王帅:妈妈做的手工棉衣

这件衣服是由三件衣服组成的,外衣是已经去世的母亲在年轻时候手缝的一件棉衣,中间的衣服是当下我正在穿的一件棉麻上衣,在我的衣服上缝的是我女儿当年出生时候穿的第一件衣服。通过手工把三件衣服缝制在一起,其中还有红线如同血脉一样的刺绣,在缝的过程中我慢慢感觉到,缝在一起的并不是线,是深深的情感……

dandan:针织连衣裙

母亲年轻时爱每日穿不同的衣服出门,她纤细窈窕的身材几乎是对衣服不挑剔的,但母亲对于美的认知有她自己的顽固在里面。她不爱繁复的装饰,也不爱艳丽的色泽,但她走在街上就是会引人侧目。在我看来,她用一种舒适的自得获得了胜利。所以当母亲将她旧时的紫罗兰偏蓝的长裙从衣柜里翻箱倒柜地找出来交给我的时候,我感受到母亲对我有一份认同。

侯依彤:棉布长袍

棉布面料,大概1950年代,是邻居大娘年轻时候做给大爷穿的,冬天加厚长袍。

湓哒:妈妈的陪嫁衣

纯棉材质,70年代,M码,给我妈妈做陪嫁用的,春秋装。

小七:手工背被

那时候妈妈就是用这件一边背着我一边工作的,我已经二十六岁,这么多年过去,妈妈一直收藏着,也算保留完好,说以后给我的小孩用。所以这是爱的延续。被背的带子是妈妈自己一点一点织的,特别结实,也很美。

沙-甫加马力·艾尼娃尔:手工毛衣

当我在小学六年级时跟姑妈—家里最有衣品的人去逛街,一进一家店,边看上了这件毛衣,呆望着走不开,最终决定是它后一看价格150便决定放下它。当年在新疆,150元一件衣服简直过于贵了,我舍不得让姑妈买单,更害怕她嫌弃我的选择,说我衣品差。我就低着头坐在店里,后来姑妈发现了它,说它太好看了,就决定买了。

解晓群:苏绣衣裳

我爷爷叫解永增,奶奶解杜氏,这件衣裳是1850年,爷爷的爷爷奶奶结婚时,新娘家请苏州绣娘制作的,那时候双方都是大户人家,在河北仓黎比较大的地主。所以有条件请绣娘入府,三位绣娘,混合了苏绣,打籽绣,做了两个月的时间。

励荔:中式大衣

这件中式大衣是姥姥留下来的,也是压箱底之物,制作的年代大约是在上世纪60年代,衣服为老人自己手工制作并制作给自己,表布为黑色棉布,内里是羊羔毛,纯手工缝制,部分细节采用了上海无敌牌的脚踏缝纫机。

励荔:大衣

姥姥结婚的时候在天津老租界购买的一件大衣。这些上好的衣服作为保留,一直放在姥姥带的嫁妆樟木箱里,剩下的一些旧衣已经随着老人的逝世一起埋葬,留下来的衣物会由我一直传承下去。

励荔:手工制作丝质中式上衣

这些上好的衣服作为保留,一直放在姥姥带的嫁妆樟木箱里,剩下的一些旧衣已经随着老人的逝世一起埋葬,留下来的衣物会由我一直传承下去。

左小曼:传统服饰

这我去年夏天给孩子做的一套传统服饰,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孩子长大了,衣服也慢慢变“小”了,但随着孩子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感觉现在的他更穿出了这套服装的味道。

祝樱:天然植物染服装

衣服的拼缝处是用家里的家用缝纫机做的,局部是手缝,口袋和里衬是手工扎染和云染,制作时先把面布拼合,然后手工蓝染(我自己在家建的土法蓝染缸),里布是先做了云染蓝染,再裁剪,等面布里布口袋都染好了最后缝合,所以整件衣服是做光的,并且可以正反两面穿。

叶蕾:真丝坎袖小衫

我叫叶蕾,一个英籍华人,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件衣服,成为我与母亲的情感链接,更没有想过,一件衣服,成为了我与故乡最坚实的精神脐带。1987年,我考上中央财经大学,作为升学的礼物,妈妈亲自选材、配料,熬了几个晚上一针一线为我精心缝制了这件红色的真丝坎袖小衫。

袁秀敏:真丝坎袖小衫

我有一條裙子,它已經陪伴我13年了,我一直很喜歡它。最初买時只覺得裙型好好,有范儿,但越穿越有味。素雅靈透。正面黑色質感如同古樸的黑陶,散發着幽深的光澤,另一面咖啡色則如陶似瓦,旷達冼練。

蒋纯:六外婆的神衣

就像“司公子”(祭司)有自己的法袍一样,六外婆也有一套做法事用的裙装。上衣是普通的解放时期蓝布同志服,下身却是一条很特别的缝制裙装。

沈燕华:手织毛衣和裤子

未来以后不穿了,扔了可惜,但是再怎么利用?我跟父母说这样的衣服虽然土,但是珍贵,他们好像没有这样的感觉。这就是最普通的衣服,最普通的生活。

梁淑然:香云纱软绸斜襟衫

有一次,我突然闯入,发现外婆在整理箱子,她拿出里面的宝贝展示给我看,其中一件黑色闪亮的女装让我眼前一亮。光滑柔软的衣服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明显是没有怎么穿过的,款式和画里面曾祖母穿的一样,宽袍大袖,在外婆轻柔的抖动下展现出一种顺服的纹理。

高燕:呢子上衣

姥姥一直没有舍得用、在妈妈十几岁的时候、当时很流行一种跳花呢子布、姥姥省吃俭用买了一块、为我妈妈做了一件衣服、想着妈妈出嫁的时候可以穿、但当时妈妈结婚的时候并没有舍得穿、姥姥一直存放在箱底。

高燕:棉裤

妈妈结婚时为自己做的棉裤,里面是棉花。

高燕:百衲衣

百衲衣的小衣服妈妈觉得不能穿好看的布料压箱底太可惜、就将百衲衣再次利用给我做了布包、在包上面还给我缝了小公鸡、希望我以后是个勤快的姑娘。

黄夏东:的确良上衣

这件白色长袖衬衫是我妈妈为我爸爸婚礼做的。在他们的婚礼上,我爸爸穿的就是这一件。当时正是1981年,广东潮州物资还没有那么富足,当时没有婚纱,他们也买不起成衣。于是,妈妈就给爸爸亲手制作了的确良布料的衬衫,并且特意穿着去照相馆拍照作为婚礼纪念。

刘艳芸:棉麻手工刺绣嫁衣

奶奶年轻的时候给这件衣服取名为“女带龙凤”,希望嫁到夫家后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延续生命。

奶奶说嫁衣是女人能力的象征。衣服缝得越好,花绣得越漂亮,越能嫁个好夫君。她出嫁时带了一堆的绣花鞋子及其它绣品去夫家。丈夫把它们挂满屋子,供来宾欣赏。

刘艳芸:海南三亚回民嫁衣

海南三亚回民有一种服装记载着生活的变迁,那就是嫁衣。解放前的嫁衣与日常生活的衣服几乎一样,一身黑,有外穿的肚兜,以及裹头。母亲说,她们那时候日子穷,男人捕鱼,女人沿街叫卖。肚兜成为必不可少的实用物品,防赃,保护里面的衣服。

梁海燕:暗红色真丝织花

当时大学教职工的收入较高,外婆添置了一台德国进口的缝纫机,购买各种心仪的高档面料、辅料。这件旗袍就是外婆那个时期(四十年代末)制作的。能够想象窈窕玲珑的外婆,穿着这件暗红色的长旗袍,外批一件自己织的毛衣外套,款款行走在紫金山麓的林荫道上,或许是在梅花绽放的初春,或许是在黄叶飘零的深秋……

周微熹:一个小公举的麻麻的自白书

现在每次参加婚礼都会想象未来那时的情景,要给我家宝贝做个什么款式好呢……一定要纯白的……大大的白纱裙摆……胸前是繁复精致的蕾丝……细细的肩带……她那时候会长什么样子……想着想着要哭了,还是来想点儿开心的吧……

秦艳玲:金丝银丝的牵挂

当我在婚礼前看到整套衣服的时候,我哭了,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掉。我知道这套特别的嫁衣上每一针每一线都是母亲亲手缝制。在别人眼里或许这只是一件衣服,但我看到的是母亲无私的爱。

妈妈,我爱你。

博乐:小狗毛衣

这是我奶奶打给家里小狗的一件毛衣~爸爸以及他的兄弟姐妹穿着奶奶打的毛衣长大,我和表兄弟姐妹也穿着奶奶打的毛衣长大,现在不穿手打的毛衣了,奶奶的好手艺没有用武之地很是寂寞啊,家里有了小狗以后,奶奶给它打了毛衣,新颖的配色,讲究的包边,经典的复古条纹,多次的试穿修改,非常有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