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见长江天际流——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成果展”现场。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湖北保康穆林头遗址出土的屈家岭文化时期玉钺。本报记者田豆豆摄
湖北随州安居羊子山墓地出土的西周早期噩国兽面纹铜卣。本报记者田豆豆摄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中游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演进模式,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广泛的交流、互动,最终汇入中华文明的海洋。为了进一步探索长江中游文明演进过程、解读中华文明构成密码,202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五省文物考古部门联合实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项目。
日前,“惟见长江天际流——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成果展”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为“九江甚中”“江汉朝宗”“万流东汇”三部分,系统展示了国家文物局重大研究项目“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取得的诸多成果,反映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展览展出文物180余件(组),其中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湖北随州枣树林曾国墓地等多处遗址出土的文物为首次展出。
康熙六年(1667),刚刚亲政不久、14岁的康熙帝曾召见还处于软禁中的南怀仁,向他讨教天文历法知识。康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依据?”即判断历法准确与否,其依据是什么?南怀仁认为,历法“合天与不合天,从古以来皆以测验为依据”。南怀仁提议,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准确度。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宋代文化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中国古典艺术之巅峰。宋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时代,让雅致步入日常,韵味藏于生活。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作为文明传承和信息记录的载体,书籍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学而时习之”的刻苦,还是“不求甚解”的消遣,书籍总能带给我们以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
提起美国的经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Wall street)。17世纪时,华尔街是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修筑的一堵土墙。百余年后,华尔街两旁布满了金融机构。
在将近5000字的《晋书·王羲之列传》里,王羲之与东晋年间“琅琊王氏”中大多数成员一样,是以一位士族政界人物的姿态出现的。
是有意还是巧合,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与新近东一美术馆举办的来自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都以波提切利打头,隐含着人们对这位文艺复兴早期画家越来越多的喜爱。
语言是活着的历史。汉语,兼具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蕴藏着深邃广阔的历史信息。“奉为圭臬”“洛阳纸贵”“扶桑若木”“闲得五脊六兽”……那些我们代代相传、日用而不自觉的言辞背后,藏着怎样的古代世界?与之对应的文物,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具象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虽已远去、依然鲜活的历史,可感可触,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