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打桶圆圆滚滚的杨毛仔

2017-08-23 11:18:57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条

黎川老街的人有个习惯,喜欢端着碗,坐在街边的小马扎上吃饭。在老街上住了大半辈子的杨毛仔自然也不例外,一大早上就端着碗跟老街坊们围坐在了一起,边往嘴里扒拉饭,边唠嗑。老街坊之间,聊的无非也是东家长,西家短。碰上前一天晚上新闻联播报了什么大新闻,唠嗑的“含金量”也会陡增起来。

还没等杨毛仔把早饭吃完,早上开门的第一单生意就上门了。看到顾客上门,杨毛仔从马札上站了起来,跟着顾客转身进了店铺,把饭碗顺手放在了做活用的条凳上。来的顾客是个三十来岁的女人,想要给自己的米缸换一个新的盖子。听完客人的来意,杨毛仔便带着她到了店铺一侧堆放成品的隔间里,让她挑选自己中意的桶盖。

打桶圆圆滚滚的杨毛仔

大约十分钟后,杨毛仔拿着顾客相中的桶盖出了隔间,随手拿起一把锤子和卷尺,根据对方提供的尺寸,开始敲敲打打起来。在他正在忙活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走到了女顾客身边,开始盯着杨毛仔手里的桶盖看,还不时地跟女顾客耳语几句。没等杨师傅把手里的活儿忙完,这一男一女便推说觉得木桶盖不合适,转身离开了。

眼看着自己忙活了半天的生意泡了汤,杨师傅看上去也并不生气,归置完手里的桶盖,端起之前放在条凳上的饭碗,重新加入了街坊们唠嗑的队伍。

刚吃完早饭,杨师傅的老伴就出现在了店里。看到老伴来了,杨师傅便从墙上取下帆布工具袋,把几样经常用到的工具塞了进去,左手提着工具袋,右手拎起两个半成品的木桶盖就溜达着出门了。“他是要去另外一家新开在老街上的店铺里做活儿。”遇到需要外出做活儿的时候,杨师傅的老伴就留在店铺照看生意。

打桶圆圆滚滚的杨毛仔

圆木生意依旧很红火

杨毛仔今年65岁,从12岁开始学做圆木到现在已经有54个年头了。在老街上呆久了,街坊四邻都喊他“杨师傅”。他说,在老街做圆木,他家算得上是老字号了。他的爷爷解放前便在老街开有店铺,取名“杨弘茂木桶店”。杨弘茂木桶店生意曾经一度十分红火,光学徒工就有五六个,积攒下来的钱拿来供杨毛仔的父亲读书之用。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父亲开始并没有做圆木匠,而是开办私塾,当起了教书先生。解放前后,到私塾上学的学生少,收不到足够维持生计的学费,他父亲不得不开始操起了父辈的手艺,做起了圆木,养家糊口。

1963年,母亲去世后,12岁的杨毛仔也开始跟着父亲学起了做圆木。1968年,在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中,杨师傅被下放到社苹乡宏沅村。让他感到庆幸的是,由于掌握着这门圆木制作的手艺,他没有被分配去种田,而是进了队里的综合厂,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走村串户为贫下中农上门服务。后来综合厂解散,他便开始单干,每年除了交给综合厂120元提留外,自己还能赚几百元,生活还算不错。

1980年,杨师傅从农村回到县城,由于没有单位接收,他便在老街重操旧业,开了一家圆木店,一直干到了现在。

打桶圆圆滚滚的杨毛仔

时代变了,电饭煲、塑料桶、塑料盆等开始渐渐代替了圆木制品,但新的需求也不断出现,饭店的饭甑、泡脚的木桶等产品的需求量依然很大,大量的订单让他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10时以后。

虽然已经快70了,杨师傅的身体还算硬朗,他说:“只要不病倒,我就会一直干下去。”(文并摄/杨红军)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相关报道: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