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探访高晓松“杂书馆”:够不到高处的书?拿望远镜看(2)

2016-02-26 11:35:23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篱苑书屋外景。  本报特约摄影 卜向东摄

  延伸

  京城第一家私营图书馆早已关张

就在记者探访私营图书馆的同时,辗转得知,北京的第一家私营图书馆——2003年在石景山开办的北京科教图书馆,已于2010年悄然关张。这家曾被许多媒体广泛报道的图书馆,在它消失的时候,甚至都没有被同行注意到。另一家创办于2007年的私营图书馆——北京华藏图书馆,主打国学书籍借阅,也于去年8月正式改为华藏书院,原有的2万余册图书不再提供借阅服务。其经营者明确表示,“办图书馆几乎没有收入,难以维系,改成书院,则可以通过培训和活动获得收入。”

而尚在运转中的私营图书馆,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怀柔区雁栖镇交界河村有一家名为篱苑书屋的私营图书馆,其外立面装饰用了周边山上的4万根柴火杆,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的独特设计让其初建成时人气颇旺,吸引了北京城区乃至外地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可如今,每年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这里都要进行长达半年的“冬眠”。在“苏醒”的半年中,书屋也只在周末和节假日免费开放,也就是全年开放大约60天,每天仅开放6个小时。书屋开业至今已4年多,但书架上《经济法》挨着《三国演义》,《家庭菜谱》挨着《古文观止》,似乎从未认真整理过。书屋内依然没有水和电,光线稍暗就无法继续看书。书屋内外也无厕所,去最近的交界河村公共厕所,来回得走上40分钟。书屋到底是图书馆还是一处人文建筑景点,至今让人摸不着头脑。

北京还有一些私营图书馆,如第二书房、皮卡书屋等,都是完全针对儿童的童书馆,靠图书借阅之余搞些儿童活动和幼教活动,甚至出版儿童读物才能维持生计。第二书房的创办者李岩一语道破天机,“纯粹面向成人的私营图书馆并不比公共图书馆有更多优势,且难以通过活动等方式增加收入,自然也就很难有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