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战国工匠“男神”为何这么牛(2)

2016-05-25 16:10:07  广州日报    参与评论()人

从老者模拟捕蝉时的心态和形态,我们可以得知,学习和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有目标确定了,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然后才能平心静气,向着目标静静地努力,最后提高技能,成为达人。

孔子不愧是圣人和老师,他利用眼前看到的神奇一幕,将散步变成拓展课,回身对学生们说:“同学们,记住啦,练习技术的诀窍就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我们从捕蝉老人身上应该学到这些优秀的品质。”心志不要分散,高度凝聚精神,就是练就神技的秘诀。

看看这位捕蝉老者,是不是会想起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卖油翁》,也是一位老者,用一枚铜钱放在葫芦口上,再倒油进去,铜钱口子一点都不沾湿,卖油翁的身上其实有着捕蝉翁的影子,在“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方面,他们的精神是一样的,其实也就是说欧阳修学习了庄周的写法。不奇怪,庄子是很多大文学家的老师,包括苏轼,甚至鲁迅。

船夫忘水:

熟悉才是克服困难的法宝

颜渊同学(也就是颜回)有一回看见一条湍急的河流,河流上一个摆渡的人,却在惊涛骇浪中轻松自如地行驶船只,颜渊简直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认为简直是有神技,“操舟若神”。颜渊秉承了老师好学的品质,于是很谦虚地问:您这驾驶船只的神技能学到吗?摆渡人说:当然可以,只要你会游泳,尤其会潜水,就算没见过船,也能无师自通学会驾船,“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所谓没人,就是指潜水者。

颜回虽然是个聪明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是毕竟缺乏劳动实践,尤其他是北方人,更缺乏水上实践,因此不是太理解船夫的话,心里琢磨不通,于是见到老师时,就拿这个请教。

孔子毕竟是哲人,能用普遍性去分析特殊性,他说:颜同学,这个其实简单,只要你转换思维,变一个角度去看待,就能明白他的话了。那位船夫是在水路,我们就把干的活想象在陆地上,善于潜水的人,已经熟悉了水中的一切,他看到水中的深渊,就如同我们在陆地上看到山丘一样,“彼视渊若陵”,他看到船只行驶就如同看到车马在陆地上行走一样。我们走在陆地上,忘记了陆地的存在,他们行进在水中,也忘记了水的存在,“忘水也。”。

孔子讲的这番话,其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于困难的藐视,是缘于对环境的熟悉,对水熟悉了,也就不怕了,行船游泳如履平地。就如同溜冰,技巧熟练了,就忘记了冰的存在,才能无所顾忌,在冰上娴熟地滑行。

忘掉毁誉:

自然就能做出精良的工艺品

鲁国有个叫梓庆的工人,是个能工巧匠,擅长雕刻挂放编钟的木架子,每次将产品打造出来,简直鬼斧神工,让人惊叹,以为梓庆是神人,“见者惊犹鬼神”,鲁国国君也很钦佩他,于是问:您的技术怎么这么出神入化呢?

从鲁国上下的反映来看,战国人还是很重视工艺和工人的,连个做架子的工人都惊动了鲁国国君。梓庆说:我是吃这碗饭的工人,自然能做出这样的产品,没有什么奇怪的。不过硬要说的话,我的诀窍是,在制作产品之前,我要静静地等待几日,不敢胡思乱想,一心摒弃杂念,摒弃的是什么杂念呢?

静养的第三天,心中就没有了立功得赏的概念;静养到第五天,什么赞誉,什么毁谤,对于我而言,都是浮云,不值得计较;到第七天,连自己的一切都忘记了,整个心目中,除了产品,还是产品,所有的心思都用在这个上面,“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

这则故事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专心做一件事情,做一件产品,不要过多计较产品带来的财富,过多计较产品销售的成败,而是要想着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品相,这样才能成功。当然,产品成功了,市场自然也就来了。

从庄子笔下的故事来看,能人和达人,都是很纯粹的人,专注的人,这种品质,在战国时候用得着,在现代更用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