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萧红致萧军三封书信拍卖 或为蜚短流长正名(2)

2016-06-06 16:30:02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圈内人士估算,名人信札、手迹这些年的年均涨幅逾三成。如果把时间拉得再长远些,增长更惊人:20年前,几百元一件的书信比比皆是,如今百万元渐渐成为主流价格。随着行情看涨,越来越多的拍卖行也开始推出名人信札和手稿的专场。

“以前名人信札的热点是鲁迅、茅盾、朱自清,如今萧红、萧军这些第二梯队也加入进来了。”在国内著名信札收藏家方继孝看来,名人信札走红只是遵从了“物以稀为贵”的市场法则。“从价格上看,一幅齐白石的画作足可以抵上100件朱自清的信札。可齐白石的作品存世量以万计,但朱自清留在民间的手稿不到30件。”他说,在艺术市场持续调整的当下,文化名人的信札要远比书画抗跌。

争议

泄露名人隐私令拍卖纠结

伴随极速攀升的成交价而来的,还有信札真伪争议。“同书画一样,名气越大、价位越高,就越有人造假。现在市场上仿得多的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尤以周作人为最。”方继孝透露,即便一些知名拍行的此类拍品,八成以上都靠不住。

与层出不穷的赝品相比,信札还有一处迫在眉睫的隐忧。“名人首先也是公民,而公民私信是有隐私权的,如果涉嫌泄露隐私,这样的拍品应该予以撤拍。”北京和铭律师事务所主任邢万兵认为,书信作品具有特殊属性,其著作权和物权是相分离的。“著作权之一的发表权,从法律层面讲,就是公之于众。将拍品拿来预展、上拍,即可视同为发表。”

不久前离世的杨绛先生就曾经要求某拍卖行撤拍上百件钱锺书私人书信、手稿。在邢万兵看来,名人书信有“公”的一面,但为了挖掘其公共价值,必须要慎重选择公开的时机、场合。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还建议,可尝试推出名人书信公开或拍卖征询制度,具体做法是:收受一方若想公开或拍卖信件,需要征得写信人同意;当写信人已经离世,也应该获得其家属认可。这样即可避免一些拍卖公司故意不向当事人求证,给造假书信大开方便之门、误导公众。

对于选择将祖父珍藏的书信上拍,萧大忠解释,如果这批书信能够为真正需要的文化机构或是私人藏家竞得,会是更好的归宿,“他们既然愿意出手购买,也会妥善保管,善加利用。”他还透露,自己和家人计划将拍卖所得款项用于相关文化研究事业,今后还有意设立“萧氏文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