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浙江龙泉青瓷大师徐建新:剑魂融瓷韵 韶华铸匠心(1)

2016-11-13 19:30:47      参与评论()人

中新网丽水11月13日电(李倩倩 陈洁)“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龙泉青瓷,诞生于三国两晋,集大成于宋代,从熊熊窑火中淬出千峰翠色的瓷韵风光,于千年沉浮间将发源于浙江西南处的辉煌瓷史撰写传承。

出生于浙江龙泉木匠世家的徐建新,曾承艺木工,又投身于宝剑的木鞘创作,最后邂逅龙泉青瓷,从此满腔热情寄托于这从火与泥土中淬炼出的古老技艺,一颗匠心情系这抹似玉又胜玉的天青色。拉胚、修胚、素烧、上釉……一系列繁琐的工艺中,徐建新将刚劲剑魂融入绵延瓷韵,以青春韶华铸就一颗精致匠人心。

徐建新。李倩倩 摄

砥砺十余载 匠心承古艺

对于徐建新来说,和青瓷的邂逅,源于最初谋生的选择,却悄然开启了一段此生难解的青瓷情缘。

13岁那年,循着家族父辈们的足迹,徐建新拾起了木工的行当。5年后,18岁的他又开始了宝剑木鞘的制作,一干就是十多年。

“做宝剑木鞘的那几年,身体健康受到了较大的伤害,所以觉得终究不是长久之计。”1998年,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徐建新选择了龙泉青瓷。“最初只是为了谋生计,毕竟干了十多年的手艺活,想着手艺都是相通的,做青瓷也会比较得心应手吧!”

然而,徐建新没有想到,青瓷这条路,却是分外艰难、坎坷。“在初涉青瓷领域之时,一切都是陌生的,陶瓷的基本知识需要从头学起。”徐建新说,不同于别人以学徒身份开始青瓷之路,自己是通过一窑一窑的实践烧制,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里摸索前进。

“每走一步都很困难,每一点进步都是建立在很多失败之上。”徐建新说,因为自己从未接触过青瓷,只能凭着感觉慢慢摸索,而早年从事木工在手上留下的创伤,更是让他付出着比别人多一倍的努力。

“拉胚是青瓷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被称作是‘指尖上的艺术’。因为三个手指有伤,导致我比别人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一次次的拉胚失败,一窑窑的烧制不顺,来自经济和心灵的双重压力让他喘不过气,“烧一窑将近需要一万块的成本,长时间下来,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青瓷之路走得艰难,但是徐建新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越是做不好的就越想做好”。终于,凭借着从宝剑中淬炼出的一身韧劲,以及家人在背后无条件的支持,徐建新在荆棘丛生中,渐渐开辟出了一条奋进之路。

看着在一次次烧制中逐渐变好的成品,徐建新也意识到,不能再拘泥于小小的房间里,而要向更广阔的天地学习青瓷技艺。

于是,徐建新开始在各地走访学习,“几乎国内所有的瓷窑都有我的足迹。”而对他而言,最难忘的无疑是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学习的那段岁月。

在这短暂的学习期间,徐建新白天在课堂上听课、在陶瓷教室进行制作,常常执著地为一个造型尺度和体量关系反复揣摩和推敲,为一个釉色的烧成温度与气氛反复进行工艺实验;晚上泡在图书馆,翻阅大量古今的艺术图册,被那些艺术作品的魅力感染与激励。

如今,拥有自己工作室的徐建新,把学习的目光放在了古艺之上。“非常欣赏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在那个青瓷最鼎盛的时期,从烧瓷技艺,到诸多面世的名作,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砥砺前行十余载,他眼中的自己,依旧是青瓷世界中的一个学徒,震撼于前人古艺的精湛,在“为我所用”中稳步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