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丝绸之路》:观察人类文明进程的新视角

2016-11-15 14:06:47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英】彼得·弗兰科潘著,邵旭东、孙芳译,徐文堪审校;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和概念,是由德国地理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提出的,一直沿用至今,主要指跨越欧亚大陆,将地中海世界与中国和东亚连接起来的交通网络。丝绸之路是贯通东西的重要通道,也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对丝绸之路历史的了解和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当代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建设也有很大帮助。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宏伟蓝图,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自那时以来,国内外关于丝绸之路研究的成果日益增多。如果读者想要了解从古至今2000多年来丝绸之路的整体面貌及其在世界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则不妨阅读英国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新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此书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拜占庭史,现任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他在该书的“前言”中讲道:自小就在床边的墙上钉了一张大幅的世界地图,每晚临睡之前都盯着它看;学校课堂上讲的都是极其有限的地理知识,只关注欧洲和美国,强调西方的政治成功、文化优势和道德胜利。随着学习的深入,作者认为这种观念存在误区,看待历史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角度。他曾在一张重要的中世纪突厥地图上,发现世界的中心城市叫八剌沙兖,一个从未听到过的名字。之后作者学习了俄语和阿拉伯语,这为他打开了探索新世界的大门:从地中海和黑海东岸到喜马拉雅山脉,都是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位于东西方之间,数千年来连接着欧洲和太平洋。那里或许才是地球转动的轴心。

全书正文共26章。第一章到第十章叙述从丝绸之路的诞生至地理大发现之前的历史。第十一章至二十五章描述了整个世界在15世纪末发生的巨大变化,介绍了由那时开始直至21世纪今日世界的历史。书的最后一章“新丝绸之路”则重点关注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这一计划令作者欣喜,他相信,与美国不同,中国提出这一计划并为之作出巨大努力,是真正在为未来着想,而不是要在这个古老文明的十字路口上获得统治地位。

全书最后是篇幅近百页的尾注,以英文为主,也包括德文、法文、俄文、意大利文等文字的参考书目及文献。作者治学态度严谨,正文中的引证无一处不出注。他认为:描绘历史需要一张巨大的画布,也需要对细节的精确把握;这样,当画卷最终完成后,就能做到从远处看引人入胜,从近处看真实可信。作者希望该书让普通读者能看得懂,又能让专家觉得足够专业。笔者以为,作为一部篇幅较大的专著,作者基本达到了自己的预期。

通过译者邵旭东、孙芳与上海读客图书公司、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共同努力,该书的中文译本与读者见面了。作者特地为中译本写了序,他在序言中着重指出:“一带一路”所涉及的种种问题,是目前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各个国家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彼此荣辱与共。一个地方的经济减速会对地球另一个地方产生直接的、有时甚至是巨大的影响;社会动乱等因素所造成的损失极少能限制在国界之内,而是会四处蔓延,威胁到邻国的政府运作、经济以及国家安全,未雨绸缪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希望此书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一个通过丝绸之路观察2000多年来人类文明进程的新视角。

读毕全书,笔者认为作者的一些观点很有新意,值得关注:第一,对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进行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丝路所经过的地区,而应将其视为全球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丝路沿线的族群,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族群在经济、文化、语言、生态和政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交流和互动,呈现出种种跨区域现象。如作者在书中所举例证:西方殖民者通过对美洲财富的掠夺,获得了巨量白银等贵金属,这些白银又大量流入中国,原因之一是中国出产的瓷器、茶叶等商品从17、18世纪起大量销往欧洲,成为丝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大大促进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第二,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应该贯通古今。古代的丝绸之路在今天虽已成为陈迹,但与现代社会并非全无关联。还有,丝绸之路的历史并非少数英雄和圣贤的历史,而是由说着不同语言、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构建出丝路沿线各个时期的灿烂文明,并且相互之间沟通交流,推动着历史前进。这也是笔者阅读本书后最深切的感受。徐文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