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目前世界上唯一以“泥潭中挣扎求生”姿态保存的窃蛋龙类化石
-赣州已发现6个种群窃蛋龙 是世界上发现此类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
-专家认为赣州盆地曾是湖沼地区 古生物繁多适合爬行动物生长
文/图 记者石鹏
中国江西网讯 赣南,亚热带丛林。
暴雨从苍穹倾泻而下,冷雨夜中,一次意外的失足,爬行的大鸟跌入泥潭。当无边无际的黑暗汹涌而至时,它最终停止了挣扎,以一个凄美的姿势“睡”去。7200万年后的今天,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大鸟悠然“醒”来。这一次,它虽失去了曾经引以为傲的红冠鲜羽,但却多了一个铭刻历史的名字——泥潭通天龙。
而它那些石化的遗骸,也在无声地诉说着史前江西的神秘故事。
艺术家描绘的泥潭通天龙想象图
泥潭通天龙化石
化石修复
晚白垩世的古生灵
2012年的一天,赣县一处建筑工地上,3块直径总长约1米的红色砂岩引起了施工人员的注意。和普通的红色砂岩不同的是,这几块岩石中,隐约可见某种动物的骸骨。由于赣州当地多次发现恐龙化石,所以当地专家和恐龙爱好者都推断这是恐龙化石。
但是,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恐龙?是多少年前的古生灵?都是待解之谜。此后,这3块奇怪的石头,被运送到文物部门进行化石修复。两年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内古脊椎动物研究领域权威吕君昌,偶然获知这一消息。研究窃蛋类恐龙30多年的他,决定前往赣州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2014年,该恐龙化石标本在一家博物馆完成了修复后,吕君昌随即开始了研究。15日,吕君昌告诉本报记者,他研究窃蛋龙比较多,发现窃蛋龙有一个基本的特征,那就是尾巴的椎体上有一个侧孔。因此,首先推断这是一只窃蛋类恐龙。随着研究的深入及仔细对比研究,吕君昌发现这只窃蛋龙的头部形态,与国内外已发现的窃蛋龙头部形态完全不一样。他由此判定,这是一种新的窃蛋龙类,生活在距今6600万年到7200万年间的晚白垩世。
新的恐龙需要重新命名。吕君昌说,发现时,该恐龙头部上扬,前肢向左右两侧伸展,说明它在泥潭中挣扎求生,直到死亡并最终保存为化石。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这种姿态保存的窃蛋龙类化石。因为化石发现地点位于赣州通天岩风景区,再加上泥潭中挣扎求生的情景,所以,今年11月10日,他在刊登于《科学报告》上的论文中,正式将该恐龙命名为“泥潭通天龙”。
有何不同
失去飞行能力的鸟
说起印象中个子最高的大鸟,很多人或许会想到鸵鸟。事实上,泥潭通天龙就是一种类似于鸵鸟的大鸟。
吕君昌告诉记者,近年来,在赣州地区晚白垩世红色砂岩地层中发现大量保存极其精美的恐龙骨骼(兽脚类恐龙及蜥脚类恐龙)、恐龙蛋(窝)、恐龙胚胎蛋及其他爬行动物化石,尤其是窃蛋龙类骨骼和蛋化石,无论在种类、数量及保存状态上,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晚白垩世丰富的恐龙动物群,被命名为“赣州恐龙动物群”。
窃蛋龙类属于兽脚类恐龙。原始的窃蛋龙类,比如切齿龙、尾羽龙都具有牙齿。尾羽龙还具有鸟类一样的尾羽,因此,推断进步的窃蛋龙类也应该具有羽毛,只不过由于沉积环境原因,没有保存下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