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婷婷)历时两年时间,定陵出土的9件套丝织品复制品完工,并于昨日运至定陵博物馆。经过入库登记之后,这些丝织品将于明年陆续在定陵、长陵展出。
昨天上午,刚刚复制完成的2件衮服、1件褶袍在定陵会议室内露出真容,绚丽的色彩、华丽的图案,令现场的观众无不为之惊叹。这些复制的丝织品,在材料使用和工艺上都力求与明代接近,“除了新一点,和皇帝以前穿的衮服基本没什么区别。”此次丝织品复制的主要负责人、南京云锦研究所总工办主任张洪宝表示。
此次复制的9件套丝织品包括孝端皇后的女夹衣、2件衮服、1件褶袍、1双毡靴护膝、4双膝祙,涉及云锦、缂丝、刺绣三大门类多种工艺。现场展示的孝端皇后绿织金妆花通袖过肩龙柿蒂缎立领女夹衣,为立领对襟,袖部宽大,袖口略微收紧,胸部为二龙戏珠图案,龙体矫健有力,龙尾则绕到夹衣的背后,极为生动。
复制品中唯一的一双毡靴护膝十分引人注目。毡靴的靴筒部分是用云锦工艺织造的绛红素缎料,凸显护膝的华美;护膝以八宝云龙纹装饰,上部有两“卍”字,寓意“卍寿如意”;靴底有一层薄牛皮,外面为两层白粗布内夹棕,毡靴外长达29厘米,“相当于42码,看来万历虽然身高1.7米左右,却是个大脚。”张洪宝表示。
“这些虽然是复制的丝织品,但价值可以等同于文物。”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副主任王颖表示,此次复制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进行,其前身为江宁织造,是明清皇家制造丝织品贡品的主要部门,技艺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丝织品复制件都将按照文物规格编号、保存,明年将陆续在定陵博物馆、定陵一展室、长陵祾恩殿等展出。
揭秘
直径0.1毫米金线用掉8168米
此次复制最大的收获是成功复制了W232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及W239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复制时依纹样要求采用了“平织”、“结”、“惯”、“构”、“盘梭”、“搭梭”、“子母经”等七种织造技法,“这些技艺基本把丝织品制作的技艺都涉及到了,非常复杂,也是此次修复的难点所在,但成品效果也因此更加完美,这也表明丝织品制作工艺在明代已经达到高峰,非常成熟。清代基本是对这些技艺的沿用。”
W239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是修复中制作时间最长的一件,十几个工人花了一年多近两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件衮服的衣料纬密(即密度)达到了100,常规的缂丝一般也就16、18或者20,可见密度有多大。”张洪宝说,维密大做工就会很慢,“如果让一个人做的话要花10年时间,我们很多工艺师一起做也花费了1800多个工时才完成,全部手工制作。”
此次复制还尝试了一些特殊材料的制作工艺。如在复制W239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时,需要成色为98%的捻金线和孔雀翠羽线。张洪宝介绍,成品捻金线的直径仅0.1毫米,且用量很大,足足有8168米(628克)。此外,为了使龙袍和衮服上面的龙看上去更立体、栩栩如生,龙身上大量使用了孔雀翠羽线,对孔雀毛的成色和精细程度都有严格要求,用量足有400米长。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