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大屠杀期间20多位西方人留在南京 多救助难民伤兵(2)

2016-05-20 08:38:05  现代快报    参与评论()人

“约翰·马吉唯一在世的儿子居住在苏格兰,已经91岁,经过多次努力,最终老人同意赶往美国,配合我们的拍摄工作。当年金陵大学鼓楼医院医生罗伯特·威尔逊散居在美国各地的3个子女,也应我们的不懈努力和多次邀请,最终成行来到了南京。”同样,摄制组还采访拍摄了当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之子约翰·费奇、在江南水泥厂保护难民的辛德贝格的弟弟奥莱·辛德贝格和外甥女玛莉安·安德森、德国人卡尔·京特夫人艾迪特·京特、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代理院长明妮·魏特琳的侄孙弗兰克·魏特琳以及金陵大学教授贝德士之子罗伯特·贝茨等当年西方亲历者后人。

幸存者余昌祥:

让更多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记得1937年12月15日,生父在家被日本兵抓去当挑夫,后来被日本人砍杀,连尸体都没有找到。我的养父后来被日本人捅了7刀,肠子都被捅流出来了……我亲眼见到破腹的孕妇尸体,小孩的头露在妈妈的肚皮上,秦淮河里的竹筏上有很多尸体,河水都是红的。”昨天,今年89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余昌祥,也在女儿的陪伴下来到现场观看纪录片首映,看着约翰·马吉拍摄的影片,他也不禁想起了78年前自己经历的“人间地狱”。

“我们要把当年国家遭受日军侵略的惨痛历史和我经历的苦难,告诉年轻的一代,告诉周围的人们,告诉外国的朋友,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悼念逝者,珍爱和平。”余昌祥说。

留学生:

把这段历史带回国,让更多人了解真相

来自美国的南京大学交换生彭智伟,来南京才3个月的时间,看完50分钟的纪录片,也陷入了沉思。“之前在美国学习中文,听说过南京大屠杀,看过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也见过约翰·马吉的名字,但说实话,从来没有深入了解。”来到南京后,他和同学们参观过江东门纪念馆,阅读了不少书籍,对南京这座城市血脉里流动的惨痛历史,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一年以后,我回美国,也会把这一段历史带回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

韩国留学生池晟认是南师大中文系的一名学生,2012年他来到南京时,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一无所知。池晟认发现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上空都会响起防空警报声,他问身边的同学,历史上的这一天发生了什么。听了中国同学的介绍后,池晟认开始关注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他特地来到了江东门纪念馆了解历史的真相。“这是历史上最残忍的事件之一,日本兵的烧杀抢掳可以说是禽兽的行为。”池晟认激动地说。

8国留学生快报实习

寻访那段国际救援史

今年7月15日至18日,来自德国、波兰、美国、新西兰、印尼、挪威、俄罗斯、南非的8位留学生,千里迢迢来到南京。

在央视《汉语桥·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的节目中,他们以现代快报实习记者的身份寻访1937年在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开展的国际救援行动。

在现代快报4天的实习期间,8位留学生查找史料,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重走当年南京国际安全区难民营。

8位留学生每人对应了解一至两位西方人士,挖掘他们在南京期间的救援行动和人性光辉,这几位国际友人是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约翰·马吉、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乔治·费奇、威尔逊、鲍恩典、贝德士、史迈士等。

江东门纪念馆

三期新馆今天开馆

多幅历史题材作品将亮相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又称江东门纪念馆)三期新馆将于12月7日开馆。届时多幅中外艺术家捐赠的历史题材作品将亮相新馆。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的一幅长6米、宽2米的《义勇军进行曲》书法长卷引人注目。这幅作品由言恭达无偿捐赠,将永久在新馆中展出。

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介绍,法国著名画家帕郝先生将于近日赶到南京,向该馆捐赠其创作的巨幅油画。帕郝先生曾在纪念馆参观,回国后心潮难平,创作了相关题材的巨幅油画,并希望捐赠给纪念馆展出。

部分音乐作品也成为新馆收藏。近日,音乐人秦敏群将其创作的《安魂曲》《公祭献曲》两首曲目免费捐赠给了纪念馆。《安魂曲》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公祭仪式乐曲,“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秦敏群说,希望用音乐向听众倾诉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同胞,讴歌胜利。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