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再读黄仁宇_书评_新京报网(1)

2016-03-12 03:08:06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作者:许倬云
出版社:三辉图书/鹭江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1月


历史学家黄仁宇。

编者按 今年年初,史学大家许倬云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再版,这是迄今为止大陆出版的第三版。这本演讲集的主要内容分别是1985年给清华大学通识课程的讲演和1987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的讲演,在世界史的框架下讨论中国史的问题,这一比较的视野是许先生毕生史学研究给我们的重要学术资源。

几年前,华东师大历史学学者王家范曾提出:“史学近30年的变化,可以用‘走出通史’与‘返回通史’来概括。对于通史写作的不满意,逼迫我们走出来,经过30年的努力应该要逐渐回到通史这样一个大目标上,我称之为‘返回通史’。”在史料研究视阈发生剧烈变革的今天,“返回通史”这一诉求无疑是具有挑战的工作。《史记》以来的“往上看”到梁启超新史学倡导的“往下看”,与全世界历史研究自年鉴学派以来的趋势相应,区域史、社会史成为历史学研究更主流的门类。但还是不乏有雄心的历史学家,将各个时段的历史纳入自己的眼睛,以求得解释中国历史发展的自身逻辑,如钱穆在《国史大纲》引论中所说:“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能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本期书评周刊遴选一组专题讨论中国大历史写作的书评,分别是黄仁宇的《我相信中国的前途》与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探讨纵贯通融解释中国历史脉络的研究之得与失。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一所大学中文系读书,有几本书风靡于整个校园。当我的逻辑课老师,也推荐我们读一读《万历十五年》,和《读书》杂志时,我终于下定决心读了《万历十五年》。那应该是中华书局第一版。我那本装帧不甚牢靠的书,尚未读完已经散落。

可以说,黄仁宇是我最早的“新历史”向导。作为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对他所着意的大历史,能领会到什么程度,非常可疑。但无疑他的写作方式成为一个巨大的冲击。后来他每有新书出版(指简体版),我都第一时间买来,虽然不一定在第一时间就读。毕竟他的开创性令人难以忘怀。

黄仁宇的“潜水艇三明治”社会结构观

黄仁宇最新出版的《我相信中国的前途》中,收录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黄仁宇的众多演讲,其主题仍然是“中国历史与发展”。

黄仁宇一向主张,研究历史不应注重“历史应当如何的展开”,最好先注重“历史何以如是的展开”。所以,他以宏观眼光看待历史,注重“非人身因素”。他的这种“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于传统史学而言,确实是一种较新的历史研究法。当然他也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整个“新史学”潮流中诞生的。

他从财政的角度研究,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数目字管理。整个社会结构是“潜水艇三明治”。其上一片狭长的面包,即文官集团;下面是一块狭长面包,是成千上万的农民。上下两层制度性联系并非建立在法律观念或经济纽带之上,而是依靠一系列社会观念;整个官僚机构的行政逻辑,不在服务,而是管教。这种组织不具备结构上的稳定性和实用的灵活性,因此这一百余年,中国长期革命,就是社会的重新组织与全面改造。

在黄仁宇先生看来,这一百多年的社会改造,实在是历史的必由之路,具有长期合理性。在20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敷设了一个新国家的上层结构,共产党则提供了新的下层结构,最终才使得中国从一个旧式农业体制的社会,进入新型商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