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那么多的“想当然”,一并在此终结_书评_新京报网(1)

2016-04-02 04:02:35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生命的跃升》
作者:尼克·莱恩
版本:科学出版社
2015年11月

生物化学也是个令人着迷的学科

或许在读英国科学作家尼克·莱恩的书之前,我都不曾想过生物化学可以是这么一个令人着迷的学科,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一看到这四个字,眼前飘过的都是迷雾茫茫。我记得,在大学里自己的物理化学还是学得相当不错的,可精确描述和计算、可理想建模的系统是我作为一个直来直去的理工科妹子的最爱,然而一旦加入不确定性,需要各种调整系数,还允许存在假说一假说二假说三,就十分让人头疼了。

日本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曾在一篇文章中给读者解释为什么那只薛定谔的猫如此难以描述,因为这里面涉及的参数之多之巨,是科学家们先前熟悉的那些系统根本不能及的。对它们做精确运算的话,以当时(文章写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计算资源,完全是门儿也没有。即便在当今这个时代,也还是要算得AI们吐出一口老血,君不见AlphaGo还只不过在吭哧吭哧对付一张19×19的棋盘而已。

然而解释复杂的生物现象已经成了现代科学不可回避的议题,归根结底,我们仍然相信要把这一切诉诸于数学的运算和推演,才是寻找到了接近真实的途径。尽管过去,我们有着那么多的想当然,可毕竟在用林奈的观察、达尔文的观察甚至是孟德尔的实验为进入这一途径做着准备,而在另一条终将同归的道路上,我们要感激拉瓦锡的出现,道尔顿的出现,还有图灵的出现,于是,所有的想当然最后会被一一辨清:是与否,对与错。事实上,汇聚到此的英雄人物太多太多,要厘清他们之间的交叉纵横,就足以写上一摞厚厚的书。

莱维在《周期表》里犯了低级错误

伦敦学院大学的演化生物化学家尼克·莱恩在他的第三本畅销著作《生命的跃升——40年演化史上的十大发明》中写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实,足以说明“想当然”是我们在处理和生命现象有关的问题时多么容易陷入的一个陷阱,哪怕是科学人士也不例外。

意大利化学家普里莫·莱维同时也是一位天才作家,因为其不幸的身世(他是奥斯威辛幸存者,后因抑郁症跳楼而亡)和美好的文笔(卡尔维诺也撰序推荐过他的书)而备受推崇,他出版于1975年的《周期表》,以各种元素为隐喻,结合它们的结构和性质,写成了一部自童年到成人的自传。

但莱恩在《生命的跃升》书中写到,这部他自己也在2006年伦敦皇家学会组织的投票中给了一票从而使其当选“有史以来最好的科普书”荣耀的作品中,却存在可以说得上是低级的错误——在讲到光合作用的时候,莱维无视了(应该是并没有读过相关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搞清楚的这一化学过程,在好几个点上都以诗意的语言来自说自话,于是错得离谱:

第一,他认为碳原子是被阳光激活的,事实上它在夜里也能被激活,所以望文生义要不得,名词被命名之初就已然自带局限;第二,他认为碳原子是一瞬间就和氧原子分开的,事实上它们始终在一起,光合作用用到的氧是来自于水,而非很多人以为的二氧化碳。以这个例子为引入,接下去莱恩就开始为读者打开话匣,侃侃谈来近几十年基于蓝细菌的研究如何为世人揭开了这项生命能量源泉的谜题,以及,它是多么的精巧和神奇,相信这一章所带来的大开眼界就足以让你觉得这本书值得购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