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逝者丨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也许在天堂里樱桃滋味更美(1)

2016-07-07 12:25:02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代表作剧照:《随风而逝》(1999)。

代表作剧照:《特写》(1990)。

代表作剧照:《樱桃的滋味》(1997)。

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简称阿巴斯)7月4日因胃肠癌在巴黎的医院辞世,享年76岁。阿巴斯是当今影坛的大师,他作品中融合了记录和虚构两种风格的混搭,曾凭借1996年探寻自杀主题的《樱桃的滋味》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法国电影大师戈达尔曾对阿巴斯推崇备至,并说过一句在电影圈流传甚广的名言:“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阿巴斯生前的下一部电影作品是将在中国拍摄的《杭州之恋》,新京报独家专访该片的制片人王平以及中国导演刘奋斗、谢东燊等,王平表示《杭州之恋》剧本和选角等前期工作都已完成,现在导演去世,他还没有心情去想电影接下来的进展。

生平 从伊朗到全世界

阿巴斯无疑是伊朗革命后最有影响力、最能引起争议的导演,更是当代工人的电影大师。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国际社会对伊朗持有无数负面评价时,他用电影展现出伊朗慈悲和艺术的另一面,让人们重新认识伊朗不仅仅是一个被主流媒体妖魔化的异类国家。

1940年,阿巴斯生于德黑兰,18岁那年他获得一项美术奖而被德黑兰美术学院录取,主修绘画和图形设计,还担任过交通警察。这段时间他发现自己不适合走美术道路,也因为不按学校规定修课而未按时完成学业,延迟了13年才毕业。

1969年,阿巴斯应邀为卡伦青少年教育学院创建电影系,这成为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从此有机会利用系里的设备和条件拍电影,他也制作了自己的处女作《面包与小巷》(1970年),这个非营利性机构后来也成为伊朗电影复兴的基地。在卡伦工作的二十多年中,阿巴斯拍摄了22部的电影,在1974年推出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旅行者》,此后整个80年代,一系列以乡村孩童生活为主题的电影为他迎来了巨大声誉。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以简单平实的儿童题材为主题,第一次让阿巴斯得到西方世界的承认,并在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殊荣。1990年他的名作《特写》被英国电影学院名列史上50大经典电影第42位。最著名的莫过于1997年,阿巴斯带来的思索生死问题的哲理影片《樱桃的滋味》,这部影片在戛纳影展上折桂金棕榈大奖,他也成为伊朗首位获得这项荣誉的导演。

伊朗有批评家认为阿巴斯的成功来自于是投西方所好,不是纯粹的伊朗电影。事实上,观众接受这些作品,是因为故事和主题通常都有普世价值,关注人物最真诚的欲求和理想,无论哪个国家或者地域都不会感到陌生。

遗作 “杭州之恋”难再续

阿巴斯的新作是将在中国拍摄的《杭州之恋》,对于该片的目前进展情况,以及对阿巴斯本人的印象,本报记者第一时间电话连线了《杭州之恋》的制片人王平,以及导演刘奋斗,他透露说,阿巴斯在北京的最后一顿饭就是与制片人王平和他一起吃的,并表示出对生命无常的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