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一千个译者,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2016-02-03 14:59:52      参与评论()人

众声·回音

■ 微小报之

说起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大家都不陌生,但大部分人可能读的都是中译本,那这个译本的翻译质量如何呢?季剑青比对原文后,发现漏译、误译甚多,《翻译岂能如此任性地偷工减料》(2016年1月10日)呼吁重译这部经典著作。这些年,网友对翻译乱象也深有体会:

lawtruster:翻译质量低劣是如今图书出版界的普遍现象,很多译者要么外文水平不够,要么中文表达能力欠缺,更多的是心浮气躁,不能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做翻译工作,一知半解,粗制滥造,害人不浅。说实在话,我喜欢读书,但对新推出的翻译著作已有一种恐惧症!

@神是谁的神:这种学术性很强的文章真的很难翻译,圈子外的人很难涉足并翻译到位。

Eeasife:难以想象版权持有人竟允许这样的译本出版。哪怕看不懂中文翻译的错漏,难道还数不清注释数量?而且,作为版权持有者,难道连一个懂中文可以帮助评判译本水平的人都找不到?除了译者的学术和道德水平的低下,我对版权持有者这种对列文森先生学术成果毫无尊重的态度也感到极大震惊。

Calm°微笑:这样的译者,本身就不配称为译者,对于这种专业性很强的书,应该有专人查实再允许发行。

而每次谈到翻译乱象,还有一种声音必定也会出现:

colin62:千字费用往往只有几十,翻好了才怪。

有风鸣廊:翻译不好赚钱,层层分包,很多大出版社的翻译作品都不怎么样。

@秋葵君也太好吃了吧:更深层次,怕还是翻译著作在目前学术评价体系无恰当绩效评价所致。学术共同体当共思对策。翻译非易事,出力不讨好,但是,偷懒还是该骂。

的确,翻译苦、翻译累,翻译还不能算学术成果,但既然选择了做,还是该做好吧。学术著作翻译或许标准还明确一些,但文学翻译呢?去年年底,冯唐翻译泰戈尔的《飞鸟集》引起争议,直至下架,支持和反对的网友吵得不可开交。支持者说:

敬恕公:一千个译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老要求别人像你一样做“装在套子里的人”。文学,可以书写禁欲,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可以澄澈如涓涓细流,也可以汁液淋漓,汪洋恣肆,直击人性的原初动力,这些都无可厚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文学本身也需要颠覆,需要多元,才会富有生机,才有可能成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绚烂状态。

坚持“翻译原教旨主义”者就不同意了:

于小江:翻译就是要表达作者的意思,如果表达的是译者的意思,建议归类为相声、歪唱、太平歌词之类。

夏斯基tauous:缺少对原作以及对翻译这一职业的尊重。所谓翻译而不是作者,意图再明显不过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是译界泰斗也不敢逾矩的原则,而且真正能做到这三点的少之又少。既然如此喜欢创作,就好好去当你的作家吧。

@冰冰miley:自冯唐《飞鸟集》翻译本在文艺界轩然大波后,更深刻感觉全民泛娱乐化的倾向,连古典文学可能也难逃一娱。娱乐、正统、严肃、幽默等各种风格都应自得其所,任何一种偏向的过于泛滥都可能是社会某种病态的显现。

但不管如何争论,热闹都是别人的,对广大读者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学好外语最重要。

而当看到这个评论时,我不知道这是我国翻译界的幸还是不幸:

@苍阳雪-青衣秀士:幸好没买这书。支持这样的文章。一年有上百篇这种文章,就好了。

录入编辑:王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