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自己的艺术史

2016-03-13 11:37:47      参与评论()人

邵仄炯,1975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出版有《青年美术家丛书-邵仄炯》《观复集-邵仄炯卷》等。

画室一角

邵仄炯的作品,与友人的小楷

自日本淘来的《良宽遗墨集》

书房一角

细节处尽显书房主人品位

(摄影 朱伟辉)

立春早已过去,寒意却逼人依旧,加之雾霾压城,令人心下压抑。走进邵仄炯的画室,却仿佛梁鼎芬写给缪荃孙的信上所说的,“一室皆春气矣”,心情顿转愉悦。这得归功于主人的精心经营:室内随处可见插花,或画旁,或桌上,高低错落有致,装点出一片春意。近前去看,材料并不矜贵,邵仄炯指着一瓶插花说,瓶中所插树枝已有两三年之久,是他当年在宁波随意拾来的,然而经过一番打理布置,插在雅洁素净的容器中,极得野趣,“我不希望这些插花显得太刻意,数量也不需要太多,多了就啰嗦了、小气了”。

书房其他细节处也很动人:条案上既有灵璧石山子,亦有顶级品牌音响,还有许多精巧的小物事,都自日本淘来。当然,对他来说,日本之行最为惬意的莫过于以低廉的价格淘到心仪的好书,譬如二玄社出版的《书迹名品丛刊》。最近的收获则是《良宽遗墨集》,良宽是他喜欢的日本书僧。书不必翻开,单看封面,就已旧得自然而讨喜。检点一下架上藏书,颇为引人注目的是京剧类书籍:《京剧丛谈百年录》《京剧老生流派综说》《梨园旧影》等。说起来,邵仄炯与京剧早有渊源,他的祖父曾经票戏、彩唱麒派名剧《追韩信》,还留下了珍贵照片。他平时也爱看京剧,惟独不喜新编历史戏与戏曲电视连续剧,原因无他,不够味而已,还是老戏更合他口味——到底是好古之士。

尽管邵仄炯好古、学古,创作以传统山水画为主(董桥评为“骎骎入古”),但他对西方艺术、现代艺术并不排斥,比如,他对大卫·霍克尼就颇为喜爱,而他最喜欢的画家之一,便是塞尚,“在我看来,塞尚与董其昌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都大胆突破了传统,而且造成了持续的影响”——邵仄炯称自己的画室为“二敏堂”,正是向赵孟頫(赵文敏)和董其昌(董文敏)致敬。

在邵仄炯看来,“二敏”的“复古”,实际上是以古为新,蕴藏着变革。他也常说自己的绘画偏“南宗”一脉,“画家本人的修养有时候比手上的技术更为重要,技以载道,重要的还是要去载的那个道,也就是修养、学识、气质。董其昌欣赏的许多‘南宗’画家都可以说是业余画家,成就却超过了当时的职业画家”。

邵仄炯一再谦称自己并非读书人或者藏书家,读书、买书、藏书,不追求数量,也不像许多读书人那样,多少存在焦虑,而是全凭趣味的指引。“作为一个画家,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仰仗逻辑理性思维能力的人,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感性或者说直觉,我自认为对美还是比较敏感的,拥有直感力”。正因如此,日常阅读他更青睐画册图录画集艺术史一类书籍。这从案头所堆放的书籍便可一探究竟:《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艺术的故事》《唯砚作田:上海博物馆藏砚精粹》以及David Hockney:A Bigger Picture……在他看来,画家并非艺术史研究者,无需对美术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重要的,是从中西漫长的艺术发展历程当中,采撷属于自己的艺术史,以读书来滋养个人性情。

十问 Q&A

Q: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藏书?

A:没统计过,大概两三千册吧。

Q: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A:马晋的《怎样画马》,小学三年级一次路过大世界附近的书店买的。

Q:您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A:《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波普启示录》。

Q: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是网上购买?

A:习惯书店淘书,偶尔也会网上选购。

Q:您每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A:不一定,两三百吧。

Q: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

A:石守谦著《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Q:看书时候的最佳佐料是什么?

A:喝茶。 。

Q: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的比例是多少?

A:基本纸面阅读。

Q: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

A:《画禅室随笔》。

Q:如果只让您带一本书去某个地方,您会带哪本?

A:那就带个KINDLE吧。

录入编辑:王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