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新书印象

2016-04-03 09:34:19      参与评论()人

《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全球视野下的欧洲经济,1000-1800年》  [荷]扬·卢滕·范赞登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年3月

中世纪欧洲的部分制度传统包括了关于国家和公民之间关系的新概念。这个公民权的概念也构成了重新解释民主国家和其公民之间的关系的基础。这个进程开始于十七世纪中期的英国,并且构成了1776年后的“大西洋革命”(Atlantic Revolution)的基础。建立于中世纪的民主传统在西欧新的议会制度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1500年以后,欧洲大部分地区没有能保持住经济活力,特别是南部(意大利和西班牙)和中部(德国),在中世纪本来是很有活力,但是在近代早期出现了明显的衰退。简言之,在900-1300年间的几个世纪中,增长的过程出现在欧洲大部分地区,但是1500年之后,增长则被限制在北海地区。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北海地区保持、继承和发展了中世纪的民主传统。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  [美]傅高义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3月

日本的官厅是如何保持精英官僚们的这种热情和干劲的呢?首先,他们退职的年龄都较早,使权力都集中在正值壮年的人手中,这些人都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见证自己制定的政策的效果。再者,精英官僚的人数少,彼此间的关系紧密,互相切磋的要求强烈。他们因受同事的尊敬而敏求上进,也要善于体察同事的情绪。他们通过打麻将、打高尔夫球、宴会、周末旅行和逛酒吧等私人交往来消除彼此间的紧张关系。日本的官僚还善于互相帮助。这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跟眼前的同事同心协力地工作,取得好成绩,自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精英官僚社会地位高,还享有各种特权。他们的家属十分明白这样做大有好处,对他们加班加点毫无怨言。

《神拳考》  止庵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从朝廷决定对外宣战到北京沦陷,总共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即便从义和团占领涿州算起也不到三个月。义和团运动的全盛时期非常短暂。尽管如此,民众对义和团怀疑情绪从个体向集体的蔓延过程仍然显得极其缓慢。大多数人仍决意与义和团厮守始终。他们投注了那么多的热情,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不容许自己轻易产生怀疑。最终大家所需要的已经不是胜利的事实,而是胜利的希望了。希望本身成了人们的希望。对他们来说,法术可能灵验就是法术已经灵验。他们接受不了的只是“不可能”而已。而是否仍有希望,取决于义和团对失败作出的解释是否仍然能为大家所接受。曾几何时,来自义和团无论什么说法大家都听得满意;愈来愈多的不利事实渐渐把一切变得复杂了,困难了,鼓舞他们需要有更新的和更有力的解释。而义和团最大的本事莫过于此。依靠解释,它使自己和民众的信心得以维持下去;正因为如此,义和团运动之“全盛”才能够形成一个“时期”。成功的解释追逐着、弥补着永不成功的事实和不再成功的解释。成功的解释就是成功。义和团运动史就是义和团的自我解释史。

《好邻居日记: 简·萨默斯日记I》  [英]多丽丝·莱辛 著  译林出版社  2016年1月

最后,一段难忘的往事,我觉得放在这里并不突兀。想象一下,一本著名杂志的书评编辑站在办公室里,桌上、地板上到处堆满了寄来请他写评论的书。他烦透了,差不多要崩溃了。他分配几本书给我,让我写评论,多数我又退回给他。然后他又给了我一本。“请给这本书写篇评论吧,”他哀求,“没人肯给它写书评。我该怎么办?拜托,拜托了,请答应吧。”

“但这本书糟透了,”我说,递还给他,“不理它就是。”

“但我们不能不理啊。我们必须给它写篇书评。”

“为什么?那会占了本可以留给好书的篇幅的。”

“《观察家》杂志登了它的书评,给了它好大的篇幅,所以我们也非评不可。”

“你开玩笑吧。”我说。我以为他在开玩笑,但他没有。

《道大无外:校园与社会》  罗志田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3月

眼下世界局势真是名副其实的风起云涌,在面临多方面失序之时,不免出现“翻云覆雨者为俊杰”的现象。借用一位带有精英意识之人的话,媒体本爱闻风起哄,大众或可不思而行,但大学中做学问的人,似应比一般人稍多远虑,方不至于“被社会融化”。今日我们需要的,可能更多是提出需要反思的问题,并思考出现问题之后怎样可以做得更好。动荡之时,人多有不平之气,也更需要心平气和。遇事多从逻辑一面思考,尽量把从身边到外国的他人看作常人,社会也许就会更加祥和。

《中国游侠史论》  汪涌豪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4月

倘要追溯游侠研究的历史,远可上溯至太史公,近则难言。究其原因,如宫崎市定所言,与这一人群倏尔起灭,东汉后群体性地转为儒生,再未以群体形态出现有关。类似的说法自然不仅见于诸宫崎氏,按传统的认知,游侠能秉公道解缓急,是其感激人心处,但以武犯禁,终不轨于正义。又,“侠者无书,不得附九流”,其难引起人足够的关注也可以理解。但中国的历史,乃至中国人的国民性,崇侠、慕侠与颂侠从来寝成风气,这一点与其他民族相较为著也是不争的事实。然则,何以史家对其轻忽漠视如此?

录入编辑:任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