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上海如何实现从道路到街道的转变(1)

2016-04-21 10:11:44      参与评论()人

■ 四位城市规划资深工程师建言上海街道设计:从根本上扭转“以车为本”的思路

黄浦区窄马路、密路网的街道结构。

愚园路在红线外的退界空间设置座椅与绿化,形成宜人的开放空间。

“道路设计必须以极大的同情心为行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实现从道路到街道的转变,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以车为本的工作思路。”“如果凭借道路拓宽就能解决交通问题,那么或者也不妨拓宽,但这样做,到底能缓解几年的交通拥堵?我们看到,三五年间,拓宽后的道路变得更堵,那么道路能否连续拓宽下去?如果这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在历史风貌和缓解拥堵之间做出权衡。”

4月,在铜仁路的绿房子里,为完善上海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上海规划系统举行了一次“从道路到街道”的沙龙。沙龙上,原上海市规划局副总工、上海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总工程师陈声洪,原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徐道钫,原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崔健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卢济威,这四位年龄加起来超过320岁、在上海城市规划中担当重要角色的工程师和规划师,与当下致力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的中青年学者畅谈上海街道设计,老先生们言辞间不失犀利,触发人们无限感慨。

上海人往往眷念小马路,而旧城的亲切感来自街道生活。对于生活在“窄街道、密路网”的旧城区居民而言,他们通过轻松的步行,就能到达便利店、菜场、理发店、诊所等生活场所;闲暇时光可以站在街边与邻居攀谈,甚至在路边支起桌子打麻将。但由于时代的认识局限,越来越多的道路被拓宽开辟为新的行车道路,逐渐地,小汽车开行取代了人行,但城市却越发拥堵,人们交往空间也被挤压。

这部上海街道设计导则的意义,正如导则的编制者所言:“街道并不只有交通功能,也是展现城市形象重要的窗口,并承载着人们的交往与活动,蕴含着城市的文化与记忆。”

如何编制这部街道设计导则?需要“技术上进步,理念上回归”。把老先生请回来,并不是为了怀旧,而是要回顾上海街道变迁的历程,并结合当下的技术手段,探讨未来解决城市道路问题的方向。这也是这次沙龙的意义所在。

几位老先生中,有人当年亦在自己的岗位上经历了某些无奈;但他们至今仍以拳拳之心,关心上海这座城市的变化与进展。

以下是各位发言者在此次“从道路到街道”的沙龙上对导则做出的建议。

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 陈声洪(原上海市规划局副总工、上海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总工程师)

城市交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流动,要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体到街道空间分配方面,除了消防车和救护车等特殊车辆外,优先级排序应该把步行交通排在首位,之后依次是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和货运交通,小汽车交通应当排在最后。在分配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时,应当优先保障等级较高的交通方式。

道路设计必须以极大的同情心为行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前人行道上的设施设置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交叉口设计、信号管理和行人先行权保障仍有改善空间。此外,交叉口必须提供平面过街可能,尽量避免设置行动不便的人难以跨越的人行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