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家有图书便不贫

2016-10-09 11:05:03      参与评论()人

翁思再,1948年生。京剧学者,剧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学术著作有《余叔岩传》《京剧丛谈百年录》(主编)《余叔岩研究》(主编)《非常梅兰芳》《翁思再评说谭鑫培》等,剧作有《大唐贵妃》《玄奘出关》《道观琴缘》及中日合作的舞剧《杨贵妃》等。

顶层书房,《大英百科全书》和《韦氏大词典》最显眼

中间书房之一面,触目即是戏曲史料

集宋诗联在最底层书房

翁思再的堂名叫“范余馆”,意指以余叔岩为典范。对余叔岩其人其艺,他可谓一往情深。少年时学戏,他先学杨宝森,后经几位老师点拨,转而去学杨宝森的老师余叔岩。为写《余叔岩传》,他辗转找到隐居沪上四十年的余叔岩二女儿余慧清,“在她生命的最后八年,我经常在她身边,听她讲往事,跟她一块吊嗓子”。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还以“范余馆主”为笔名在《新民晚报》写“马上评”专栏,常以三五百字点评当天文化热点,言及京剧往往一语中的。远在北京的朱家溍是《新民晚报》老订户,听说翁思再就是范余馆主,特意为他题下堂名寄到上海。翁思再对朱先生的墨宝视如拱璧,特意装成匾额,悬在书房门外。

类似故事还有许多,都藏在翁思再的书房里。他的书房共有上中下三间,如此优裕的读书、藏书条件,真不知羡煞天下多少爱书人。更令人艳羡的,则是他与老辈名流的往还交游。作为知名京剧研究者,他藏书中最多的便是戏曲相关资料:辞书、传记、画册以及各类史料汇编,其中以梅兰芳的资料为主。翁思再曾在《百家讲坛》讲过梅兰芳,与其子梅葆玖更有三十多年交往,“梅葆玖先生很爱演我为他写的《大唐贵妃》”。这个戏将于12月初以新面貌在北京与戏迷见面,“这个本子是根据葆玖先生的生前指示修改的。我一定要完成他的遗愿,让他在九泉之下安息”。

与另外两位老辈结下的缘分,也让翁思再铭感在心。一位是王元化。翁思再几乎收集了全部王先生著作的签名本,“王先生爱看戏,晚年他经常与老友们看戏,我在旁作陪,他每年生日都会办一场“堂会”庆生,都由我来张罗”。在王先生凭籍京剧阐发理论思考的文章中,不时出现翁思再的名字。王元化先生晚年自编自印的京剧理论著作线装书,签名钤印、编号No.1的那一本,就在翁思再书柜里,成为他藏书中的珍本。另一位就是刘曾复。提起刘先生,翁思再连称“奇人”:“他老先生是科学家,搞生理学的,但是对京剧极有研究,不仅懂戏,还能演戏、写戏、编唱腔、打把子,还能给专业演员说戏。他脑子存着几百出戏的全剧腔词。他还研究京剧脸谱,获得梅兰芳的首肯,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翁思再担任《新民晚报》驻北京记者期间,是刘先生家里的常客,学了好几出戏,讨教了京剧、音韵方面的学术问题,还获赠一些珍贵图书。刘先生所著《中国京剧脸谱图典》,是翁思再的爱读之书。

而最早对翁思再研究京剧产生影响的学者,则是去世不久的叶秀山。翁思再记忆中买的第一本书,是秋文的《京剧流派欣赏》,“顿时眼界大开,原来京剧背后有大学问”。后来他偶然得知秋文就是叶秀山,这才恍然大悟,立刻到中国社科院去拜见,成为往年交。在叶先生的指导下,翁思再购备了一些中外哲学著作,将美学理论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抒情模式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翁思再之所以酷嗜京剧,喜爱与老辈交游,受家庭影响很大,“我家的父系和母系都几代爱好京剧,祖父翁桂森做过海关税务司,外公谢叔敬是大中银行的副理,当年他们都有条件经常包厢看戏”。在翁思再寓所顶层藏书室里,就有祖父传给他的两部书:一部是1874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共有三十五大本,占了足足两排书柜;另一部则是1923年出版的《韦氏大学辞典》。他介绍说,“晚清民国的海关官员英语都必须好,先祖父先后毕业于圣方济书院和圣约翰大学,与林森、颜惠庆等人是同窗、同事”。 家族史研究也是翁思再的兴趣所在,藏书一大主题便是吴县、常熟和吴江地区同出一支的翁姓史料。他与翁宗庆合编的《洞庭山翁氏艺苑掇英》刚刚出版,收入翁同龢所撰有关江南翁氏流脉的手迹。最近他又下工夫研读美国翁万戈贡献的《翁同龢日记》未经删改的原稿,在上海国学会的讲坛发表《翁同龢晚年为什么要同康有为切割》的演讲,颇受好评。他说自己一直相信校友阚宁辉送他的一副集宋诗联:“门无车辙亦何恨,家有图书便不贫。”

摄影 刘嘉炜

十问Q&A

Q: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藏书?

A:大概一万册左右。

Q: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A:秋文(叶秀山)的《京剧流派欣赏》。

Q:您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A:徐书城的《美学卮言》。

Q: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是

网上购买?

A:二者兼而有之。

Q:您每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A:三百元左右。

Q: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

A:俞律的《菊味轩诗抄》。

Q:看书时候的最佳佐料是什么?

A:碧螺春。

Q: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的比例是

多少?

A:自从有了微信后,纸面的降为四成。

Q: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

读一读的?

A:刘曾复的《京剧新序》。

Q:如果让您只带一本书去某个地方,

您会带哪本?

A:王元化的《九十年代反思录》。

录入编辑:洪振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