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10月读的二十六本书

2016-11-13 13:01:04      参与评论()人

这个月读书的本数比上月少,但多为大厚本,阅读量并不少。过去,我怕读大部头的书,所以很欣赏经济学家曼昆的一句话:大部头书,让人头痛。这个月的读书,让我深感,有些大部头掺了水,但许多严肃作者写的大部头还是有内容的,不捧着沉重的书一页页读下去就是读书的遗憾。书不取决于厚薄而取决于内容。像女人裙子一样短的固然有特色,但像登山勇士一样厚重的更有内容。登学术之山还需要这样的装备。

1.《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爱德华·威尔逊,中信出版集团)

现代科学与人文的特点是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在微观层次上,这样的研究可以深入,当然是进步。但当每个人都这样研究时,就会失去对宏观层次上方向的把握。这本书正是打通各种专业化研究,把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寻找它们共同的基础。这个社会是以人为中心的,基础应该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大脑科学和进化生物学。比如经济学,就有了神经经济学或称大脑经济学,基础就是大脑科学。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走出专业化,从更广的角度研究一门科学才会更深入。这也是二十一世纪科学与人文发展的必由之路。

2.《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阿瑟·赫尔曼,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我们都知道,英国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即第一个市场经济与工业化的国家。现代化的起步以思想解放为先导,这就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其中启蒙运动又至关重要。说到启蒙运动,我们就会想到法国。法国的启蒙运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其进步意义不容忽视。但其相当激进,导致了以后的法国大革命。英国的现代化以英国的启蒙运动为先导,其基本思想与法国启蒙运动相似,但更为现实,更为渐进,这就决定了英国渐进式现代化之路。这本书告诉我们英国启蒙运动,其实是以亚当·斯密、大卫·休谟等为代表的苏格兰启蒙运动。这是英国现代化的起点,也是世界现代化的起点。本书第一部分:顿悟“以介绍苏格兰启蒙运动为中心”,第二部分:大迁徙“则介绍了苏格兰人对美国现代化的贡献”。这就不仅有思想,还有活动。我们都知道斯密、休谟是英国人,但没注意他们是苏格兰人,我们看到了英国对世界现代化的贡献,但也忽略了苏格兰的贡献。是回到苏格兰的时候了。这本书有利于我们注意苏格兰人对现代化的贡献。

3.《商业与正义》(罗卫东、渠敬东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浙大学者最早关心并研究苏格兰启蒙运动,他们翻译了有关论文,并进行了研究。这本书就是研究苏格兰启蒙运动的论文集。论文集的水平并不一致,但对我们了解并不熟悉的苏格兰启蒙运动大有帮助。对我们人人知道的亚当·斯密,则能从苏格兰启蒙运动的背景下去理解。不能把斯密仅仅作为经济学家,要把他作为苏格兰启蒙思想大师,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国富论》。书的名字太抽象,太一般化,难以反映书的内容。希望浙大学者对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研究能持续深入下去。

4.《王国与权力:撼动世界的〈纽约时报〉》(盖伊·特立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即使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纽约时报》在世界的影响力仍不可忽视。这样一个家族企业的报纸如何能形成如此大的影响力?作者以六十年代为中心向我们展示了它的成功之路。尤其它的高层人士如何把握媒体的方向,既保持本身的客观、公正、中立,又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全书为纪实风格,写得详细、全面,也相当生动、活泼。这样全景式的介绍,我们才能了解《纽约时报》。全书六百五十四页,四十二万四千字,尽管捧在手里有点沉,但读来兴趣盎然。

5.《奥古斯都:从革命者到皇帝》(阿德里安·戈兹沃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奥古斯都在古罗马历史上是位极重要的人物,堪称秦皇、汉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从他开始,古罗马的民主制转变成君主制。这本书写他的一生,是他的传记。读完全书我想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是不是绝对好,专制是不是绝对坏?我看不见得。古罗马最辉煌的年代还是奥古斯都以后的君主专制时代,中国的专制也创造了汉、唐、宋的辉煌。当然,这是指历史上。读这本奥古斯都的传记可以体会到这一点。

6.《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马克思·布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游击战是相对于正规战的一种战争形式,是弱者对强者用的战争形式。与正规战一样,游击战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游击战,中国革命中的游击战都是正义的,而恐怖分子的游击战是非正义的。本书是一本世界游击战史,从古罗马到当代。作者只重视战争的形式,而不是性质。因此既写了正义的游击战,也写了非正义的恐怖主义活动。全书六十六万九千字,如此详细研究游击战的书真不多,所以就有价值。

7.《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杰弗里·瓦夫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冲突激烈的帝国,这种矛盾和欧洲各大国的争霸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这个帝国解体。这段历史也就五十年左右,但影响着以后欧洲的格局。作者详细叙述了这一段历史,不到五十年的历史写了三十五万三千字。

这三本书都是详细介绍一段历史的,写得全面而且客观。作者是忠实地记事,而没有什么评论。这就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这类书我想成不了“畅销书”,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不以利润为导向,出版了许多这样的书,值得赞赏。以后研究历史的人会常用到这类书,有“长销”意义。

8.《我们生活的时代》(入江昭,中信出版集团)

一位在美国成名的日裔历史学家亦反对西方中心论,主张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史。只有超越国别史、国际关系史,从全球的角度认识历史,才能把握历史的方向,正确解释历史。我想这一点对历史研究极有意义,而且这种观点来自长期浸淫于西方学术、研究西方国别史与国际关系史的学者,更有深度,也更令人信服。

9.《中国朋党史》(朱子彦,东方出版中心)

朋党是为一定目的而结成的政治团体,不是今天的政党,但是今天政党的先祖。朋党史是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没有公开的政党,但有半公开式或隐蔽的朋党,它们的活动就是政治史。因此从朋党角度来分析中国政治史极有意义。本书在朋党理论概括的基础上分析了从传统到清代的朋党史。本书资料丰富,写作严谨,与其他政治史相比有自己的特色,值得一读。

10.《宋代消费史:消费与一个王朝的盛衰》(何辉,九州出版社)

在宋代,消费受到政治与军事、经济、舆服制度与社会风尚、广告、观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作者正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写出了一部宋史,尤其是经济史。本书资料丰富,写作严谨,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讲宋代经济史,颇有特色。

11-13.《说天国:洪秀全真相》《说天国:从石达开到陈玉成》《说天国:从杨秀清到李秀成》(陶短房,中华书局)

太平天国已结束一百五十多年了,但仍难以有定论。赞之者把一些口号、传说作为史实,而贬之者也只关注抹黑的内容。因此,认真研究太平天国先要弄清事实,好歹它离今天并不远。我还读过陶先生另一本《这个天国不太平》(中华书局)。这两种书都以人物为中心澄清了一些事实。两书内容上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甚至相当多。我没有认真对照两书的同异。我读后一本在2011年,当看这套书时感到许多似曾相识之处,拿出来对照了一下题目,的确许多雷同。作者力图搞清太平天国的史实是有意义的,书写得生动轻松,没看过《这个天国不太平》可以读读新出的这三本。

14.《大宋革新》(易中天,浙江文艺出版社)

易中天中华史中的宋史,从人民生活的变化写起,再写政治、经济与军事,让读者可以了解北宋为什么成为中国封建史上最灿烂的高峰,这就是通俗史的吸引人之处,不同于传统正史写法。

15.《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汪兆骞,现代出版社)

写从民国六年(1917年)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十年间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的活动。以这三人为核心写出了一个民国初期的知识分子群,他们为新文化运动而进行的活动。采用纪实的写法,详细、全面而又有重点,让人读了仿佛置身其中。

16.《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桑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反对把专业分得过细,主张进行不分科的专题研究,即对一个问题从各学科出发全面深入地研究。作者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晚清民国间的教育、拒俄、南浔浔溪公学的学潮、京剧名伶田际云与维新革命、对张之洞的评价、城市结构与商民罢市、民国开国的争论、北洋军阀、孙中山对新文化的回应、孙中山与科举、南浔的湖社与国民党的关系、华南这一概念的由来与区域、国民党在学校的派系斗争、中山大学换校长等这一时期的一些或大或小事件。有些问题正史涉及不多,如浔溪公学学潮;有些则被忽视,如此洋军阀与华南的称呼。作者的这些论述,对我们认识这一段历史极有帮助,历史不仅仅是正史,要从多角度、多方面认识。

17.《清教徒的礼物:那个让我们在金融废墟重拾梦想的馈赠》(肯尼斯·霍博威廉·霍博,东方出版社)

作者认为,美国的成功在于清教徒的精神,即勤俭、亲力亲为、集体在个人之上、组织能力和技术革命。这种文化奠定了美国管理科学的文化,并影响到日本及亚洲四小龙,但七十年代之后美国崇拜专家管理,这些专家许多毕业于名校MBA,以财务报表为导向放弃了清教徒精神,从而引来七十年代后美国经济的衰退。本书的许多观念颇有启发,如对专家管理的批判,但有些观点有点简单化,如把美国经济的问题仅归结为专家管理而忽略了大背景就失之偏颇了。

18.《书魂寻踪:寻访藏书家之墓》(韦力,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作者到全国各地寻访历史上著名藏书家的墓。通过寻访介绍也让我们了解这些藏书家。可惜由于历史战争和各种动乱的破坏,许多墓已不复当年。全书文字相当好,读来有趣,又配了大量彩图,读来也轻松。

19.《另一个世界:中国记忆1961-1962》(林西莉,中华书局)

林西莉女士是瑞典汉学家,她的《汉字王国》已为读书人熟悉。她1961-1962年在北大学习。这本书就是她当年学习的回忆录,但重点不在于讲个人,而是讲中国。以北大和北京为中心,也讲了她去过的一些地方,如天津、上海、苏杭、武汉等。记述了当年中国的状况。作者那个时代的人,读来特别亲切,对年轻一代也可以了解当年。全书客观介绍,相当真实,不加什么评论,又配有当年的许多照片,许多已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全书的装帧、印刷都相当美,可以作为一本艺术画册欣赏。

20.《艺术的对话:带一本书去欧美博物馆》(菲利普·德·蒙特贝罗、马丁·盖福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一位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达三十一年的专家与一位艺术评论家共同参观欧美各主要博物馆,评价介绍历史上的著名艺术品,主要是绘画。给了你相关艺术品的知识,不仅是作品本身还有作品所在的环境。又告诉你如何游览博物馆,有这样的专家引导,你的旅游不是更愉快了吗?

21.《画在人心的苦闷上:李宗陶艺术访谈录》(李宗陶,鹭江出版社)

中国的艺术有几千年的历史,有许多杰作,但在近代缺乏重大突破。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的艺术家除了赵无极、林风眠等少数人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华外,绝大多数根本没机会走出去,上世纪八十年代开放之后一批青年艺术家显示才华,他们既受中国传统影响,又学习了西方的艺术,从而使中国艺术出现了历史性突破。这就形成了中国的现代艺术。许多人看到了这种变化,但了解毕竟肤浅。作者采访了在当代有影响的十五位艺术家(有两位与中国艺术关系密切的外国人)。写他们成长的历程,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全书是采访后作者的综合,有些也包括受访者与采访者的对话。全书文字相当好,写得轻松、流畅。有些人我们相当熟悉,如李安、罗中立,有许多则不熟悉,即使熟悉的也是只知其名,对其作品与思想了解也不多。这本书可以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扫盲读物”。

22.《改革黄金年代:我们眼中的于光远》(胡冀燕、于小东、刘世定、韩钢主编,人民出版社)

纪念于光远先生的文章,包括于先生的战友、亲人、弟子写的回忆录。大多数写于于先生去世后,少数写于于先生生前。许多文章介绍于先生的思想,如董辅礽先生写的《读于光远社会所有制和私有制的论述》,今天仍有意义。类似的文章书中还不少。

23.《疫警时空:那些纠缠名人的传染病》(谭健锹,三联书店)

以名人作为引子来介绍各种传染病,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各种传染病,病根不在动物和其他,在人本身。这是一本有趣的医学科普读物。

24.《深夜的蚕豆声:丝绸之路上的神秘采访》(雪漠,人民文学出版社)

写西部风情的短篇小说集,不过写法有特色。不仅有小说,还有作者自己的感想与评论,内含浓浓的西北风情。

25.《甲骨时光》(陈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以杨鸣条(实际人物是董作宾)为中心写中研院史语所挖掘甲骨文的考古故事。作为小说当然有故事、有虚构,但还是反映了当年文物挖掘者的艰辛。

26.《谋杀局中局》(孙浩文,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典型的网络小说。情节曲折,许多情节用了当前的热点问题,如儿童被校车闷死、黑豆芽生产、煤炉工人得病示威、捞尸诈财等,都曾是热点。所以吸引眼球,但总体上写得粗糙。网络文学还要走出这种模式。

本月想推荐《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民国清流》以及《画在人心的苦闷上》。

录入编辑: 朱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