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举办了18届,每年深秋与艺术来一场盛大的约会,已经是这个城市的常态。
“艺术教育”作为艺术节的重要板块之一,让这个展演顶级艺术演出的节日建立了一条与市民对接、普及艺术的重要桥梁。
“艺术教育”导赏讲座和互动体验的方式,让艺术与市民“零距离”接触,一经推出便受到欢迎。今年艺术教育这一内容,在艺术节筹备之初就备受重视。
今年,“艺术教育”板块有的放矢地推进艺术普及教育,在原有的讲座、论坛、工作坊等活动的基础上,将目光聚焦在中小学戏剧教育上,推出“向大师致敬”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实践活动、 “600分钟600年”系列讲座、“艺术进校园”等特别活动。
讲座导赏
让观众“看得懂”
今年艺术节的参演剧目共计50台,其中,境外剧目28台,境内剧目22台。在欣赏演出的过程中,如何在“看热闹”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和艺术价值?
今年“艺术教育”创新成立了“艺术导师”库,聘请了20余位不同领域艺术家、评论家、编创人员担任“艺术导师”,参与艺术教育项目的策划、执行。导师们举办的讲座、示范、导赏活动,提升了艺术教育互动、普及的专业性。
在艺术节“面面观”活动中,王勇、吴洁、沈伟民、谷好好等在各自艺术领域中独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们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就本届艺术节上参演的舞蹈、音乐、戏剧戏曲等剧目的特色和看点,为观众进行了精彩的导赏。
戏剧方面,昆曲《邯郸记》、《牡丹亭》,话剧《北京法源寺》、《亨利五世》,评剧《红高粱》以及晋剧《于成龙》等创作谈,则为各层次的艺术节观众选戏、看戏、学习、评戏,起到了导赏作用。
话剧导演田沁鑫此次将备受好评的历史话剧《北京法源寺》带到上海,10月16日,抵达上海次日她便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艺术教育讲座,向观众介绍这部戏创作的源头和采用的手法。
这是一部台词量大、历史背景复杂的戏剧,却在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一票难求。参加讲座的观众有超过一半并没有买到票,却仍愿意来听田沁鑫导演的创作谈。
艺术教育论坛则邀请中外艺术教育专家就“专业与非专业院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现状”、“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意义”等话题,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和专业分享。
艺术教育工作坊
“边讲边教”
相比艺术讲座和导赏,形式丰富的艺术教育工作坊则多了现场教学、示范、展示的内容,被市民赞誉为“没有围墙的大课堂”。表演艺术家亲自上阵,演示舞蹈步法、戏剧唱腔,更直观生动地向观众解说如何去欣赏戏剧和舞蹈表演。
本届艺术节的艺术工作坊视角独特且种类丰富,包括解码梅兰芳京剧表演工作坊、“舞向未来”艺术教育实验公开课、“京京有魏,华说沪剧”京、沪剧旦角表演工作坊、闲舞人剧场《莲花》工作坊、解码“活化石”梨园戏表演工作坊、“肯定式对话”——青少年戏剧表演工作坊、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英国正统莎士比亚训练”工作坊等。
福建梨园戏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这样一个小众剧种如今在国内也不乏一批忠实粉丝。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曾静萍此次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带来《玉真行》。
在一场解码“活化石”梨园戏的表演工作坊中,来听曾静萍讲课的,大部分是年轻观众。有的观众提出的问题更是颇为专业,比如 “‘七步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是七步 ?”更有人直接问她,“如果我‘半路出家’想学戏,曾老师还收不收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