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术 > 正文

郎世宁的“中西合璧”(1)

2016-01-11 09:06:27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①

②

③

④

许辰辰


1715年,传教士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东渡来华,以宫廷画师的身份被召入宫,并以郎世宁之名,跨足清代康、雍、乾三朝画院。据《清史稿》记载:“郎世宁,西洋人。康熙中入值,高宗(乾隆)尤赏异。凡名马、珍禽、异草,辄命图之,无不栩栩如生。设色奇丽,非秉贞等所及。”

原先郎世宁所带来的用明暗透视法绘制的油画,虽视觉效果逼真让人惊叹不已,但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形似”及“神韵”,且当时正处于“清初四王”对绘画致力于摹古或仿古中求变化的时期,郎世宁推广的西洋画法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标准差异太大,中国人无法接受西方人画肖像时在特定的光线照射下画出凹凸感的“阴阳脸”。为此,郎世宁奉命跟随汉人画师学习中国的诗词古籍,学习如何运用毛笔、绢、墨等传统绘画用具。

经数十年的探索,郎世宁创造出了一种中西结合的新画法,时人称“海西体”。在西画的古典写实技法上加入透视、明暗、色彩等要素,融汇中国传统绘画的传神与韵味,其画技游走于“精写”与“形似”之间。康有为曾赞誉:“墨并寡传,郎世宁乃出西法,他日当有合中西而成大家者。日本以力讲之,当以郎世宁为太祖矣……”

为了适应中国传统绘画所需的色彩华贵、风格典雅、意境含蓄,郎世宁保留西洋写实技法及个人独特画风,逐渐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特性,追求色彩的自然调和,展现物象的形似神韵,形成最大的艺术特点——“中西合璧”。而这些绘画特点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雍正朝的探索期和乾隆朝的成熟期。

从郎世宁早期的作品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根深蒂固的西洋绘画技法。画面带有浓厚的油画感,以逐渐调高色彩的明度来显示距离光源的远近。他于雍正二年(1724)为雍正皇帝“万寿节”所作的《嵩献英芝图》(图①,局部)便是一典例。画面正中一只兀立于石上的白鹰,被描绘得极其形象生动,羽毛质感极强。画面右侧是一棵苍老斑驳的松树,光线从画面左侧上方照射,树干上留有阴影,树干及土石以色块组合,借局部的高明度色彩凸显立体感,呈现明暗交织,这并非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所用。白鹰、绿松、棕红色的灵芝、粉紫色的藤萝花,绛色的土坡,色彩鲜明、绚丽、浓重,是西洋重彩的画法。

虽然这帧画作有着明显的西洋油画画法特点,但画中所绘物象却纯粹是中国化的,白鹰、松树、灵芝等皆是中国绘画中常见的,寓意长寿、强壮、吉祥。画作名为“嵩献应芝”是松、鹰、芝的谐音。郎世宁还借鉴了中国绘画的构图技法,留出三分之二空白,中国传统绘画里所谓“背景留白”可理解为“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背景中土坡的描绘已经能够感受到中国绘画的笔墨线条,起为细,迄为粗。清代唐岱言:“画石要攲斜取势,要见两面三面,而坡脚与石相连,石嵌土内,土掩石根,崒屼嶙峋,千状万态。”虽然还谈不上真正的皴法,但是已经有那样的雏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