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术 > 正文

贾科梅蒂:羞死“A4腰”的瘦子却超越了毕加索(2)

2016-04-11 09:14:28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为了不沉溺于细节

模特几近从他视野中消失

贾科梅蒂拥有良好艺术底蕴家学和科班出身的完美结合。通过展览中展出的他的父亲、著名后印象派画家和诗人乔瓦尼·贾科梅蒂为小贾科梅蒂所绘的婴儿时期肖像,以及贾科梅蒂本人青年时期的自画像能够看出,他幼年时期的绘画教育还是遵循着西方传统大师的脉络进行的,且基本功颇为扎实。在短暂就读于日内瓦工艺美院之后,他游学前往意大利临习丁托列托和乔托的画作,后又到巴黎师从曾担任罗丹助手和学生的埃米尔·布德尔苦学三年雕塑。也就是在那时,他接触到了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并在很短暂的时间内成为超现实主义首屈一指的雕塑家。不过,仅在五年之后,他就毅然决然脱离了超现实主义风格。对比展览中大量与毕加索风格类似的早期超现实主义作品和晚期纤瘦的代表风格,我只能说,他的转型无比正确。如果沿着超现实主义往下进行,他从艺术到拍卖价格或许都永远无法超越毕加索了。

在二层展厅的通道处,一面展台上印着贾科梅蒂一句话:“我穷尽一生,都在尝试塑造一个真正像样的头像。”的确,“画脸成瘾”的他曾在长达7年中每天画他亲弟弟6-7个小时;他妻子、情人、兄弟、挚友等人无数次地成为他的模特,在此次回顾展中也都有所展示。其中,他为妻子安妮特所创作的一系列雕塑最令我感动。

当他于1946年迎娶了夫人安妮特之后,他雕塑作品的尺寸逐日增长,但随着雕塑尺寸的增大,作品却越发纤细了。他曾这样解释说:“我缩小雕塑尺寸,是为了还原我看一个人时的真实距离。一个女孩在15米以外的地方,看起来远没有80厘米高,也就是十多厘米而已。另外,为了把握整体而不沉溺于细节,我需要使自己在创作中保持距离。但细节依然干扰着我……所以,我退得越来越远,直到对象几近消失。”然而,这组为妻子安妮特所做造像不仅能直观地感受到他标志性的纤细与粗糙风格,那些带着明显手指塑形捏痕的作品毫无疑问展示了贾科梅蒂研习古典主义绘画及雕塑的基本功。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将挚爱的脸雕得像刀锋一般,即便被他微缩并“修剪去空间的脂肪”的消瘦全身像也有着唯美的S型曲线。贾科梅蒂认为,他雕塑成品的效果“代表着当他看到女人时最直观的感受”。在我看来,他穷尽一生所尝试创造的完美的脸,就是对他妻子安妮特半身像的刻画。那张清秀优雅的面容,甚至比她夫人本人的照片还要动人。贾科梅蒂一生追求“再现某人并非再现所知,而是再现所见”,他最终做到了。

人类脆弱有如这些纤细铜雕

“我创作并非是为了做出漂亮的油画或者雕塑。艺术仅是一种眼前所见的方式,不论我看见什么,它们总能使我感到惊奇,难以捉摸,我不能确认自己究竟看到了什么。这太复杂了。所以我必须以最简单的形式复制它们,以便真正揭示我的所见。”贾科梅蒂如是说。的确,经历了整个二战时期的他眼中所见的一切景象都再也无法单纯。贾科梅蒂的艺术有一种带着强烈孤独感的深邃,虽单薄却耐人寻味。如此零距离地欣赏大师原作,你从他的雕塑中解读不到米开朗基罗作品中的力量感与虔诚的信仰,感受不到贝尔尼尼作品中那带有着肌肤触摸质感的、散发着肉欲的极致肌理生命力,又有别于罗丹雕塑中那注入了爱恨情仇的肆意的情感释放。站在贾科梅蒂的雕塑前,最直观的感触不是痛苦,而是脆弱。他表达孤独与脆弱的方式便是眼前那些如解剖透视般瘦骨嶙峋、摇摇欲坠的雕塑。即便如此,正如他《行走的人I》所表现的一样,尽管“瘦成一道闪电”,依旧坚定地大踏步前行。虽然他大多数骨瘦如柴的作品都被理解为表现强烈的反战情结,但人类貌似不堪一击的脆弱背后,却蕴含一份坚持和希望。

真正的艺术大师,绝不可能是擅长投机取巧并哗众取宠的,应是通过自己眼中所见的世界依靠自身的领悟理解进而以其作品抒发出内心的情感以及表现更深刻的内涵,哪怕以一种苦行僧式的状态生活着。据展览总策展人、巴黎贾科梅蒂基金会总监凯瑟琳·格雷尼尔透露,如今作品拍卖成交额屡破世界纪录的贾科梅蒂,在世时甚至没有自己专属的工作室。一间二十三四平方米的小房间内兼顾着工作室和家的两种功能,在那里经历了没有展览、没有市场且经济窘迫的十年光景。然而,正是这份对孤独与寂寞的坚守,对自我艺术纯粹的、近乎于偏执的研习与探索,才有了贾科梅蒂今天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他那些最具代表性的“瘦成一道闪电”的纤细铜雕,不仅代表了他本人对战后人类彷徨脆弱状态的哲学思考,更是他个人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孤寂内心的绝佳映射。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