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牌坊》:大时代下的小民“有得选”吗?(2)

2016-01-13 09:20:58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当然,全剧最为用力的,是中心人物蒯鹤年。事实上,作为说了算的“一把手”,蒯鹤年置身于事件核心,是矛盾冲突的焦点人物。他当然首先是个生意人,牌坊修与不修的利害,于他而言应是洞然于胸;但他又是一个见多识广的老江湖,一个满清的子民,民族大义对他既意味着家族企业的口碑,也关乎朝廷的颜面。如果说,仲琪关于风水的那番话不过只是一种游说,那么,皇上御笔亲书“正气浩荡”四个大字,则成为他心目中的牌坊最紧要的一道风景——当然,他也时不时把它作为重要理由,说服另一个不断怀疑动摇的自己。于是剧情的发展暗埋下了两个阶段:开始,所有知道牌坊底细的,不管态度如何,都瞒着蒯鹤年一个人;很快,陷在内外交困中的他,不动声色地瞒起了所有人,点水不漏实施了他的计划,从而上演了石破天惊般的一幕——他以自己的命,做了最后一搏,不仅解开了牌坊这个几乎无解的结,而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人的性格底色。蒯鹤年饮下毒酒后的大段独白,不由得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于是,《牌坊》全剧所沉浸的无奈中抗争的氛围,就这样最终成就了英雄主义般的家国情怀。因为这一情怀,围绕克林德碑展开的那段历史,也就呈现出别一种面目——充满屈辱,但也不乏慷慨激烈。不夸张地说,倘若放宽历史的视野,正是有这样的情怀,才使得中国历史数千年历尽千波万劫,终归要不屈不挠走向今天。而这,才是中国历史不变的真面目。摄影/李春光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