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尤金·奥尼尔:他带领美国戏剧走向现代

2016-02-03 09:02:59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于1942年创作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第一部伟大的悲剧”。近期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明星版《榆树下的欲望》由史可、刘小锋、张秋歌等出演。(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供图)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于1942年创作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第一部伟大的悲剧”。近期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明星版《榆树下的欲望》由史可、刘小锋、张秋歌等出演。(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供图)

本报记者童薇菁

明星版话剧《榆树下的欲望》日前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收获了观众与评论界的诸多好评。冰冷的传统和秩序,遭遇如熊熊烈火般欲望的考验,这个发生在美国新英格兰时期的虚构故事,诉说的是人性一直无法回避的困境,这一永不过时的话题。难怪这部诞生于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笔下的“第一部伟大悲剧”经演不歇。他的继承者个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大师,他创造的人物与叙事框架,被后来者奉为翻刻的母版。甚至有人说“奥尼尔之后,美国才有了戏剧”。

自奥尼尔后,美国戏剧开始对话欧洲

说到20世纪美国戏剧,有三位大师是谁都会承认的: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还有一位当然就是尤金·奥尼尔。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梁超群告诉记者,奥尼尔有两位重要的继承者:一个是犀利的道德现实主义,继承者就是阿瑟·米勒;一个是抒情的心理剧,舞台上的抒情诗人,继承者是团纳西·威廉斯。“可以说,是奥尼尔种下了所有的种子。”

《榆树下的欲望》讲述了高龄的农场主卡伯特、他新娶的年轻妻子艾比和儿子埃本之间由欲望而起的纷争。战后,美国经济上的繁荣并不美好,物质的迅速发展冲毁了传统的道德信仰,对物欲和情欲的追求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而另一方面,清教主义的传统又不断提醒人们要不知疲倦地劳动,主动克制与压抑自身的欲望。

奥尼尔的突破性在于,沿用了古希腊悲剧的命题与情节结构刻画了现代人灵魂深处的生与死、爱与恨、灵与肉等矛盾冲突,但又不是完全地因袭神话,墨守成规。他引入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分析学,尤其是弗洛伊德主义的观点去展现悲剧的宿命感,这种强烈的冲突性在《榆树下的欲望》以及《悲悼》三部曲这些诞生于奥尼尔创作成熟期的作品里得到充分展现。

希腊神话中强烈的父子冲突,也是奥尼尔一生的执念与纠结所在。《榆树下的欲望》里的卡伯特,冷酷自私而无情,带着早期殖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色彩,可以看出奥尼尔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充满了对自己父亲的愤恨与不满,具有浓厚的批判主义色彩。这种情感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月照不幸人》中“大爆发”,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之间深重的隔阂几乎要碾碎每一个人,上世纪50年代上演后几乎哭倒全美国。

“在奥尼尔的文本中,互文对象是古希腊的神话,观众的感受点也由此丰富了。美国戏剧也因此不再是自娱自乐,开始回应欧洲,进入世界视野。”梁超群说,“他带着古老的命题进入了现代性。”卡伯特这个老头,成为了一个被不断演绎、解构、诠释的经典母本,类似的形象出现在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父与子”的命题也逐渐演变为美国戏剧传统和

艺术逻辑的重要框架———“家庭场景”。

伟大的作品,需要具有“先锋精神”的演绎

尤金·奥尼尔对当时的欧洲思潮与风格都有回应,后期创作的《送冰人》就是欧洲存在主义在美国戏剧界的回响。与此同时,他的一生进行着大胆的先锋创作,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心理写实主义……他卓有成就的戏剧探索,标志着美国民族戏剧的慢慢成熟,丰富的文本所带来的舞台性,更给予演员们无限发挥的空间。虽然国别不同、时代不同,但此次明星版《榆树下的欲望》却对剧本做出了深度解读,成为国内近期复排引进剧的成功范本。

三位主角的饰演者史可、刘小锋和张秋歌的精彩表现尤其令观众印象深刻。饰演女主人公艾比的著名演员史可告诉记者,她在中央戏剧学院上学时,就排演过这个戏的片段,那个时候觉得很不过瘾,就非常想把这个人物展开,希望理解得更透彻,这一晃过去这么多年,如今才有机会完整地诠释她,“艾比是戏剧史上很有光彩的人物。她很有个性,为了爱情,她把之前的欲望都改变了,放弃了一切。”从开始勾引埃本时的放荡轻佻,到最终走向牢狱时的决绝与炽烈,史可张弛有度的表演收获了观众的掌声和剧评家们的推崇。“站在经典的肩膀上,我们如履薄冰。”饰演埃本的刘小锋告诉记者说,为了保证最好的艺术效果,主创团队对文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深入解读。

《榆树下的欲望》能带给今天的中国观众怎样的启发?有人说,现代观众看见的是无法被屏蔽的欲望———人类社会紧张的根源,正是过剩的欲望和物质性所导致的悲剧。确实,所有人必须共同直面来自物欲与情欲的挑战。在《榆树下的欲望》中,舞台上有着太多欲望的象征,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土地与榆树的符号。而此版话剧在视觉的呈现上更注重写意与写实的结合。“舞台上的空间充满着假定性和包容性,结合观众的想象,共同构建场景并实现场景的流畅转换。”导演沈亮说,“用扎实的表演加之有节制的舞台手段的运用,让观众随人物的命运走向,一起感叹领悟的代价,也审视当下、思索活着的意义。”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