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有一种摧残叫“藏匿”

2016-04-27 09:05:54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有一种摧残叫“藏匿”

有一种摧残叫“藏匿

◎黄莎莉

波兰戏剧《藏匿》以代入感强烈的面对面“倾诉”,到沉浸式的“现场体验”,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众不仅为其中的故事哀叹,还震惊于战争对人性近乎毁灭性的摧残。而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创作者想借这部作品提醒世人,伴随这些心灵的哀嚎其实并没有消失,它们仍旧是躲藏在阴暗深处,甚至伴随一代人的逝去而再无胜利可盼。

在天津大剧院上演的《藏匿》其实是太过沉重的一部戏,导演帕维尔·帕西尼将《藏匿》作为一个持续作品,他借戏剧的形式“还原”犹太人在二战之中“生不如死”的生存境况,希望用坦诚和勇气抚慰伤痛、警示后人。创作者以300多个亲历者的真实故事作为演出素材,演出《藏匿》借用了开放式的戏剧结构,几乎每次演出选择的故事不尽相同。它的演出构成有两部分:其一是以倾诉来引导观众了解并逐渐进入戏剧情境;其二是让观众与演员同处于压抑、阴森的戏剧空间之中,亲历这些讲故事之人曾身处的绝望。

第一个表演空间铺满了蒲团,观众围坐在两个波兰女人面前,听她们娓娓道来讲述这些故事的缘由,也是该剧的创作初衷。二战时期笼罩在波兰上空的恐惧,不仅仅是对犹太人的搜捕迫害,而且帮助犹太人的居民也会以死刑论处,比两年的幽闭与恐慌更可怕的,是民众对这段过去的缄默不语。《藏匿》的剧组主创在演出之前曾到北京、上海寻访犹太人后裔的故事,甚至拍摄了一段在犹太人曾经生活之处埋藏象征着“个人与家族记忆”的陶片的短片置于讲述者的身后,借此拉近历史与观众的距离。

随后,观众逐个被引导员领至第二个表演空间——“地下室”,穿过漆黑的通道,来到一个网绳密布的幽闭空间,观众只能弯腰前行,仅有的光线从由纸板制作的简陋天花板破洞中射出。观众紧挨着彼此、紧邻着演员,在一声划破沉寂的萨克斯曲调后,演员在黑暗之中开始扭动。《藏匿》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而是由很多故事的碎片组成。例如,一个原本是演员的优雅犹太女人,因怀念舞台而在狭小阴暗的空间之中起舞,但终究还是在这种恐慌与抑郁之中发疯。还有一个躲在衣柜里的小女孩,剧中用一个空的框架表现衣柜,这个女孩紧抓着架体向两侧的观众露出渴望又绝望的眼神。他们的恐惧在这个阴暗的空间之中扩散,而四面围绕的绳网则将仅存的空间都撕碎。

令很多观众难忘的是一段失去“人”的生存状态后的哀嚎,演员四肢着地,像动物一样地乱吠、奔跑、披头散发地嚎叫,甚至会故意靠近观众大声地呼吸。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那一刹那,观者能感受到人的尊严、感情、身份早已不复存在,作为“人”的机能在这种极限环境之下慢慢退化。其中有一个孩子的故事,他为了克制音量用气息进行交流,等战争结束后,他只能用这样的发声去说话,这种声音伴随他的余生。演出的尾声,一个男孩的故事道出了此剧导演的用意,他在档案馆里无意发现了奶奶的“秘密”——她的真名,通过这个方式才了解到奶奶的过去。

导演帕维尔·帕西尼不希望这些历史被悄无声息地埋藏起来。无论是犹太民族在二战时期遭受的伤痛和摧残,还是很多帮助过犹太人的家庭,他们都选择了沉默,甚至连家人都不知情。而这种对历史的“掩埋”,一方面反映出战后无法修补的心灵创伤;另一方面,这些受害者的记忆被永久地“藏匿”起来,无法为后一代人所知,这对每一个民族或个人都是危险的。

表演结束后,观众久久没有散去,他们沉浸在刚才的一个个故事之中,相顾无言,徘徊在低矮的戏剧空间内观望每一个细节。对观众而言,没有人能看到《藏匿》的所有表演,被限定的视角正如剧中局促的生存空间,而两个小时的演出却出奇地漫长。

帕维尔·帕西尼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年轻导演,他创建neTTheatre(Net剧团)时执导的第一部作品《安魂曲》在一所教堂内进行演出,同时向一万多名观众在线直播了这场演出。然而,Net剧团并非是一个着迷“网络”的剧团,这个剧团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主创和演员都来自于世界各地。他们之中有艺术家、舞者、音乐人,甚至技术人员等,因不同的演出项目而聚集在一起进行创作。帕维尔·帕西尼认为打破传统演出空间以及尝试更多元方式能够与当下的观众产生更直接的交流。有人评价帕西尼是一个“其富有想象力的导演”,并且他用才华创造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摄影/段超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