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音乐 > 正文

萨顶顶反拿话筒:假唱风波,不止于技艺和道德

2016-02-25 09:44:11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萨顶顶演唱中翻转话筒的瞬间。(视频截图)

萨顶顶演唱中翻转话筒的瞬间。(视频截图)

歌手萨顶顶又一次受到关注。但和前几次不同,这一回,是身陷假唱风波。在“2016星光璀璨元宵节晚会”上,萨顶顶的声音已出,却拿反了话筒。调转话筒之际,歌声并未间断,连萨顶顶自己也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

面对如潮的质疑和调侃,譬如“话筒拿反也能唱的超能力”“180度旋转假唱”,萨顶顶也只好半带自嘲地在自己的微博中回应:“别骂了!下次演的更精细些,大家消消气”———若论尴尬,一时无两。

更尴尬的是,萨顶顶并非实力不济。2001年出道至今,她素来以民族特色和空灵歌声享誉歌坛,2008年还曾荣膺BBC世界音乐大奖。在格莱美的舞台上,她也是首位获邀的内地歌手。

此番假唱风波,自然不是实力欠奉。若是借此批评歌手的职业道德,固然是有的放矢,同样未见全豹。说到底,回顾不暇、屡禁不止的假唱,早已是国内晚会的通病,也有其特有的流变。某种程度上,假唱不止于技艺和道德,而是一种以“完美”为名的共谋。

其来有自的假唱,不乏可以理解的初衷。在一些“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甚至锱铢必较的场合,由于歌手水平的良莠不齐,声音状况的变幻莫测,最保险的手段,便是悉数假唱。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段,港台流行歌手登陆内地重要晚会,通常都会录制备播带。加上镜头和剪辑,一旦直播出错,备播带能够随时替换。

而在此后的沿革中,“假唱”作为不正确,或者非体面的演唱方式,几乎是公认的判断。也是为此,时常能见到真唱的回潮。譬如2000年前后的几场春晚,不乏大牌明星真唱的例子。更重要的是,真唱通常是有选择的。譬如,唱民歌以真唱为主,唱流行以假唱为主。晚会导演的判断是,流行歌手的唱功较差,而港台一线明星尤甚,因此,对口型的专业户,多出现于高人气的明星身上。

有一段时间,关于真唱的定义,还有灵活的诠释空间。有导演曾表示,只要是真人唱的,哪怕是提前录音,都算作真唱。唯有代唱,才算是假唱。

很难想象,这种近乎荒谬的论调,在当年竟然不乏拥趸。以此为基础,此后多年的大型晚会中,几乎是提前录制、现场对口型包打天下。其中一些晚会,甚至成为部分歌手职业生涯中仅有的假唱经历。

当然,也有坚持真唱的歌手,或者因为能力所限,或者因为身体不佳,留下了不少“车祸现场”的版本。殷鉴不远,后来者自然更谨小慎微。如是者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假唱”,哪怕不是行业通例,至少也是一些特定场合的“标配”。

从绝对意义上说,假唱当然是错误的。但在某些相对的场合,又不乏存在理由。两者相互搅扰,进而缠成死结。

至于索解之道,或许也有。最主要的,是区分商业演出和非商业演出。商演不假唱,是底线,是对每一位掏出真金白银的观众负责。而非商业性质的演出,尤其晚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不妨抛弃一些对圆满的执念。毕竟,沙里淘金,拣选出更多优秀歌手,反过来也证明了晚会本身的含金量。

如果唱歌算是艺术,情动于中应当是前提。哪怕不空泛地谈论道德,也不用理想主义的眼光要求“为艺术而艺术”,尽可能的真实,多少是件好事。

本报记者傅盛裕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