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音乐 > 正文

“睡美人”哥特风 “莫扎特”玩摇滚

2016-03-15 09:09:46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 文化广场发布2016年演出季内容

开业五年来,文化广场绝少做演出季发布,但今年破了例。

昨日,文化广场在剧院主剧场发布了2016年演出季,除了到场媒体,还有近1500位嘉宾和观众参与,场子十分热闹。今年,文化广场将主推四部大戏&——舞剧《睡美人》、表演秀《蓝人秀》、德语音乐剧《莫扎特!》,以及文化广场第一部自制音乐剧《春之觉醒》。

从卖相上看,四部戏风格相差极大,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解释,文化广场的定位历来是音乐剧为主、流行时尚为辅,这次确实做了一番有意设计,“就像做菜一样,我们尽量把菜的样式做得丰富一些,希望今年主推的这四部戏是一个不同色泽、不同品味的拼盘。”

“睡美人”:王子变成

皇家猎场的看守人

四部大戏中,率先登场的是马修·伯恩的舞剧《睡美人》,8月将连演16场。

马修·伯恩被誉为当代最负盛名的“鬼才”型编导。2012年上演的《睡美人》,是他继《胡桃夹子》、男鹅版《天鹅湖》之后的又一力作,也是其“柴可夫斯基三部曲”的最终章。

《睡美人》最早的舞剧版本可以追溯至1829年的巴黎版,但现在市面上最常演的是柴可夫斯基作曲、彼季帕编舞、1890年上演的俄罗斯版。原故事中,奥萝拉公主在命名日当天被邪恶仙女下了毒誓——16岁以后会长眠不醒,剩下六位仙女集合力量将这个“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一百年后,公主会被一个真正爱她的王子吻醒……

这个童话般的故事美好又梦幻,但仔细思考会有个问题:一百年后,王子真的要亲一个比自己大一百岁的公主吗?马修·伯恩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他的《睡美人》里,王子变成了皇家猎场的看守人,自小和公主青梅竹马。公主受害沉睡后,为了等足一百年,他主动找到吸血鬼咬自己,由此变成不死之身,与公主一同来到21世纪。

“这一笔精彩之极。马修·伯恩首先是一个导演,其次才是编舞。”舞蹈家黄豆豆说,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但马修·伯恩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是一个最擅解构和叙事的导演,特别擅长用舞蹈讲故事。”

马修·伯恩在剧中糅入大量哥特元素,色调浓稠如油画,气氛惊悚又唯美。故事虽变,但他依然沿用了柴可科夫斯基的芭蕾音乐。

古典芭蕾版的《睡美人》时间长,音乐和人物结构也十分繁杂,不少编导在将其改为现代版时会悄悄做“剪刀手”,调整或删减一些音乐段落,但马修·伯恩通常不会修改音乐的长度和结构,而是在尊重音乐的基础上,套一个大家根本不知道的故事。这也是他酝酿了近20年之久,才动手改编《睡美人》的原因。

“莫扎特”:舍弃了古典

今年,文化广场还将首度采用“双年末大戏”的形式,在年末上演《蓝人秀》、《莫扎特!》两部大戏。

横跨今年圣诞、新年档期的《莫扎特!》,与文化广场2014年底引进的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同出自奥地利VBW公司,由同一拨人作词作曲。该剧讲述了神童莫扎特耀世光环下痛苦又短暂的一生,他对艺术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父权、皇权的依赖与反叛,对耗尽其生命力的创作欲望的拉锯,均在剧中有体现。

1999年,《莫扎特!》在维也纳首演,目前已在7国上演,逾190万人次观看。谈起为何引进这部剧,费元洪称,说起音乐剧,人们最容易想起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但在他看来,美国音乐剧并不太合中国人的口味。

“美国人的幽默很难翻译,那种幽默在中国人看来也有点浅。中国人挺深沉的。”他笑说,法国音乐剧的浪漫、写意是与中国人共通的,德奥体系音乐剧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思考上的深刻性,能让人欣赏,也能让人思考,《莫扎特!》与《伊丽莎白》有一脉相承的德奥范儿,“这种范儿英美音乐剧都没有,但中国人特别能欣赏。”

这部悲剧将天才莫扎特当成平凡人看待,突出的亦是莫扎特的“人性”。因为是音乐剧,此剧也舍弃了古典,改用最当代的流行音乐语言来呈现——作曲家写曲时,不光用钢琴,也用了电子琴和架子鼓,音乐语言偏摇滚,也有不少交响化的处理。

另一部年末大戏《蓝人秀》,风格又完全不同。这是一场结合了音乐、科技与戏剧的梦幻表演秀,至今已走过15个国家,收获了3500万观众群。演出时,三位蓝人从头到尾不发一言,但会用搞笑的肢体语言引逗观众,脑洞大开,画面感强,特别适合生活压力大又急需释放的年轻人。

9月开演的摇滚音乐剧《春之觉醒》由文化广场、上海音乐学院联合出品。该剧改编自德国剧作家弗兰克·魏德金写于1891年的同名舞台剧,描写了几位青少年对躁动青春的探索。

有文艺电影一般的诗意,“剧中没有大场面,但里面的歌能慢慢唱到人心里去。”费元洪说,《春之觉醒》的歌词没有明显的叙事性,但感受性很强,“以往的音乐剧都是以讲故事为主,但这部剧重在传达情感。”

=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