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音乐 > 正文

“海派”茶花女穿着旗袍演歌剧

2016-03-21 09:03:18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上海版《茶花女》。(上海歌剧院供图)

上海版《茶花女》。(上海歌剧院供图)

本报记者徐璐明

《茶花女》是世界歌剧经典中演出场次最多、版本最多的一部歌剧,也是新中国上演的第一部西洋歌剧。上海歌剧院在1999年排演过英国皇家歌剧院版,2003年又复排这个版本,培育了沪上众多《茶花女》粉丝。可惜的是,这两个版本的《茶花女》都没能保留下来。

如今,上海歌剧院终于推出上海版《茶花女》。今晚起,上海版《茶花女》将在上海大剧院连演3场。穿着旗袍的薇奥列塔登上1920年代的国际邮轮“白色茶花号”,从上海出发,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

理清戏剧线索让故事更好看

话剧导演出身,却以风格新锐的面貌在歌剧界崭露头角的易立明在过去的5年里已经制作过两版风格迥异的歌剧《茶花女》。对他而言,《茶花女》的音乐和故事早就烂熟于胸。“这次上海版《茶花女》,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茶花女》的背景安置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二是理清《茶花女》的戏剧结构,让这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更有看头。”

“在我看来,没有哪个城市比曾经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更适合展现这个故事了。”易立明告诉记者,上世纪20年代海派文化生态以及光怪陆离的社会图景与故事原发地的巴黎极为相似,使得上海版的《茶花女》故事发生的时空穿越具备合乎情理的基础。

全剧的场景被放置在一艘国际邮轮的后甲板上。“我们这次采取一景到底的方式,情景转换、道具置换以舞台后区的环形幕上的多媒体投影的变幻来展现。”这艘邮轮将从上海外滩起航,最终抵达法国。而“交际花薇奥列塔”则穿上了旗袍,成了邮轮上的一名驻唱歌女,并与富家子弟阿尔弗雷多相识相恋。

邮轮是一座“移动的城市”,暗喻了薇奥列塔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悲剧人生。而漫长的海上航行与入港登陆为剧情提供了时间与空间转换的各种可能。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置也为《茶花女》的剧本补上了不少漏洞。“《茶花女》的音乐和故事都非常棒,但在我看来,从戏剧结构而言,原剧本有不少漏洞。”例如,原来的第二幕一场中,阿尔弗雷多的父亲阿芒突然出现在薇奥列塔和阿尔弗雷多隐居的乡间别墅,要求薇奥列塔离开他的儿子。在易立明看来,在此之前,剧本并没有交代阿芒得知此事的来龙去脉,如此突兀地闯入陌生人的家里,并不合理。而在上海版的《茶花女》中,导演安排阿尔弗雷多在爱上薇奥列塔之后就发了封电报给父亲。阿芒得知儿子爱上一位歌女后万分焦急,在邮轮靠岸后登船去寻找儿子,并在船上偶遇了薇奥列塔。这样的改编更符合戏剧发展的内在逻辑。

微妙细节体现精益求精精神

经典剧本的改编,考验的是导演对全局的把控和对细节严丝合缝的追求。有了制作前两个版本《茶花女》的经验,对上海版的改编,易立明多了一份“抠细节”的从容。“不改音乐,只改故事背景容易出现的唱词和环境相背离的问题。我们这个版本的《茶花女》,就是要做到精益求精。”易立明告诉记者,《茶花女》原来的剧本把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都交代得非常详细,留给导演发挥的余地很窄。还好,这部歌剧的唱词是意大利文———这就意味着大部分观众只能依靠字幕理解剧情,这成为易立明二度创作的突破口。为此,剧院特邀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重新翻译校对全剧唱词,再由知名学者陈子善润色,以凸显那个年代上海的文字感。“比如唱词中会出现‘去巴黎,这样具体的指代。但出现这句歌词时,我们的邮轮正停在卡萨布兰卡。因此,在这个细节上,我们就把字幕模糊处理成‘去城里,,这样就不会跟我们故事情节脱节了。”

主创团队对剧目完美的追求,还体现在其他细节的处理上。有些微妙的变化甚至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但对戏剧的逻辑发展却至关重要。比如卡萨布兰卡是这版《茶花女》非常重要的停靠港口。“之所以选择这个城市,是因为《茶花女》中有一个色彩鲜明的段落:吉卜赛舞和斗牛舞。而当时的卡萨布兰卡正好是法国和西班牙的双重殖民地,停靠在这里,与剧中的艺术风格和剧情发展高度吻合。”

为上海歌剧培养人才,积累剧目

“中国人口众多,盛产各种‘好嗓子,,任何流派的歌剧都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演唱者。”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指出,歌剧是一门发源于意大利的艺术,意大利流派的教学方式在国内也比较流行,也因为如此,用意大利语演唱的《茶花女》成为上海歌剧院改编的首选。“经过几十年的训练,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擅长唱意大利歌剧的歌唱家。如果要说有欠缺,主要还是体现在风格的整体把握和曲目的积累上。”因此,人才培养,也是歌剧院创排新作的目的之一。《茶花女》排演前,歌剧院安排了两轮选拔,终定青年女高音徐晓英饰薇奥列塔,青年男高音韩蓬饰阿尔弗雷多,突破了歌剧院多年来大戏A组演员由全套老外或中外混搭的演出模式。

为保艺术质量,歌剧院专门请了意大利帕尔玛歌剧院的声乐指导罗伯特·巴拉力来开大师班,为所有角色和合唱进行音乐、语音训练。同时,又聘了专业形体指导为演员开形体表演训练课,练习剧中那代人的行为举止、社交礼仪,乃至各色交际舞蹈。

“把流传百年的经典歌剧当代化、地域化,是当今国际上歌剧制作的潮流。”李瑞祥告诉记者,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欧洲各大歌剧院经常颠覆经典剧目的背景,去年在上海大剧院引进的德国柏林喜歌剧院版《魔笛》就是最好的例证。因而,上海版《茶花女》是顺应国际潮流的。在它之后,《阿蒂拉》《卡门》《江姐》《法斯塔夫》《蝙蝠》等中外歌剧经典,也将陆续上演,为5年后上海大歌剧院的落成积累剧目。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