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音乐 > 正文

中国舞剧创作要警惕同质化倾向

2016-11-25 15:21:00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重庆市歌舞团带来的舞剧《杜甫》,打破传统舞剧重叙事的表现方式,诠释诗人的精神世界。(主办方供图)

重庆市歌舞团带来的舞剧《杜甫》,打破传统舞剧重叙事的表现方式,诠释诗人的精神世界。(主办方供图)

■本报记者周敏娴

这个周末,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评奖将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开幕。在接下来的两周内,来自中国4个地区的5家院团将在此展开最终角逐。记者注意到,参选的6部舞蹈诗作品,在初评和复评单元全军覆没,进入总决选的5部作品是清一色的舞剧。

对此,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近年来国内舞剧繁荣兴盛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创作同质化问题,舞台作品呼唤多样性,不能“都往一个方向使劲干”。

5部舞剧入围决赛

“荷花奖”是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专家奖。两年举办一次的荷花奖是全国新创作的优秀舞剧、舞蹈诗的一次集中检阅,也是一次高水准的比拼。经过初评复评,共有5部剧目入围本届决赛,分别是:《杜甫》《哈姆雷特》《仓央嘉措》《家》《朱鹮》。这5部作品将采用现场观看作品演出的形式,通过专家评委会讨论、推选,并产生5个奖项。

罗斌说,这次的5部参选作品可圈可点之处不少,“中国古典文化、西方传统题材兼而有之;社会文化、历史人物的描绘有独到之处;名著改编的新创剧目也有个性光泽”。

5部剧目可谓各具特色。由重庆市歌舞团带来的《杜甫》打破传统舞剧重叙事的表现方式,凝练杜诗“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与舞蹈语汇相结合,诠释了这位现实主义诗人的精神世界,罗斌用“结构很灵动,令人惊喜”来评价这部作品。同样表现著名人物的还有《仓央嘉措》,这部由中央民族歌舞团出品的舞剧,选取藏族舞蹈素材、藏戏表演形式、民谣演唱以及藏族特色乐器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描绘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仓央嘉措个人艺术魅力和才华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编导注重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刻画舞剧形象,又在具体的细节上呈现现代性,在传统结构中做到了创新。除此以外,上海芭蕾舞团创作的《哈姆雷特》以芭蕾舞剧的形式演绎了莎士比亚笔下最负盛名的悲剧作品;四川省歌舞剧院带来的《家》,穿过历史的尘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成都的封建家庭的故事;上海歌舞团的《朱鹮》在纯美的舞蹈意境中,呼唤人与自然的永恒主题。

评委会认为,这次入围评奖的作品在创作、舞剧结构的探索上有了端倪,继承与创新方面小有成绩,人物塑造方面的拓新也有进步,入围决赛的作品整体品质令人满意。

舞蹈创作呼唤多样性

今年荷花奖初赛单元一共报送30部舞剧、6部舞蹈诗,最终晋级到决赛的是5部舞剧,舞蹈诗单元全军覆没,多少有些遗憾。舞蹈诗是舞蹈界这二三十年来形成的一个体裁,源头是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罗斌回忆说,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舞蹈诗自然成型———既不是单纯的舞蹈,又不是舞剧。相比舞剧要按照戏剧情境、冲突来结构人物形象,舞蹈诗是诗化的,有时甚至没有人物。“这种对某个主题的舞蹈呈现,在学术上一直有很多争论。”罗斌说,“至今有人还在问:到底存不存在舞蹈诗这种体裁?”在业界,甚至流传一种说法:做不成舞剧的人才去做舞蹈诗。

有专家介绍说,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舞蹈诗文化大奖的作品《家住长江边》,可以算是近年来舞蹈诗作品一个成功的案例。它把和长江体裁相关的元素解构成一首诗,铺展成摇曳生姿的人文山水风情长卷,充满诗情画意。

除了体裁仍有争议之外,罗斌也表示,这次6部舞蹈诗都没有入选,也从侧面暴露出中国舞剧创作的问题:同质化严重。理论基础不够扎实,造成实践上的不力。罗斌不无担忧地说,仅仅是争论哪一流派才是真理的过程,就耗费了国内舞蹈人太多精力。“在业内,传统与现代两种观念的对立还很激烈,我们总要争论出一个孰是孰非,抱定心思寻求是不是,再寻求哪个是唯一,不喜欢多样性,仿佛不随大流就会被时代湮没。”而在西方的舞蹈界,有纯戏剧做肢体剧的一派,也有像艾夫曼这样坚守传统经典的一派,罗斌说:“舞蹈界需要多样性,如果都一窝蜂地搞一种,这就是问题。”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