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间谍之桥》:金牌律师与美苏间谍的冷战温情(2)

2016-01-26 09:06:55  共识网 吴盛杰    参与评论()人

到此处你就可以看出,整部影片充满了浓重的斯皮尔伯格风格,精心布置的场景,写实的风格,整部影片赞扬的是一种个人在乱世中表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和牺牲精神,蔑视一切强权属性的东西,不管你是苏联、克格勃还是CIA,都是批判的对象。

拍摄期间德国总理默克尔还来探班

拍摄期间德国总理默克尔还来探班

影片中的多诺万作为一名律师,不管别人的目的是什么,在他已经介入进来的时候就完全的从自己职业的操守、正义感和使命感出发,做了他内心认为应该做的事。

最后,影片以他的一句格言结束:“不要管别人怎么想你,你自己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虽然挺鸡汤,但放在这个故事的结尾也并不显得突兀。当然了,电影归电影,美式主旋律片比咱们抗日神剧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将故事改编的天衣无缝,让你默默的就接受了。所以为了避免大家看了这个电影就被主人公感动的不能自已,这里还是要把真实的背景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故事的主人公多诺万先生就不是像电影里所表现的那么纯粹的人,现实中的多诺万虽然是个律师,却一直与FBI的联系密切,美国政府选择多诺万给“上校”辩护也并不是看中他的名声,而是因为多诺万是一名很厉害的谈判专家。美国政府想让他在给“上校”辩护的过程中“柔性策反”。

多诺万的真实照片与汤姆·汉克斯

多诺万的真实照片与汤姆·汉克斯

而美国政府又为什么一定要策反这个上校呢,看看他的履历就知道了。“上校阿贝尔”,原名威廉·奥古斯特·费舍尔(俄语:ВильямГенриховичФишер),苏联克格勃资深间谍,被称为“当代谍王”。他精通于各类伪装,在掩护自己的间谍身份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一直被视为间谍培养的教材。

1939年“上校”成功打入盖世太保,并执行任务一直到二战结束。1948年,他更换身份进入美国,直到1957年才被FBI逮捕。对于这样的一个人,谁得到了都是一块宝贝,事实上多诺万直到在桥上送别他的时候,仍在对他进行策反,结果还是没有成功。

“上校”回到国内之后,被授予了“苏联英雄”的称号,此后他一直长期从事替苏联培训谍报人员的工作。

这次交换俘虏的行动也体现了所谓的冷战的基本性质,即双方其实都不太想与对方为敌,只不过是意识形态上深深的鸿沟使得双方难以建立起信任感,而交换俘虏其实就是双方缓和局势的一种默契。这次事件之后,双方还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交换间谍俘虏的行动。

一场真实换俘行动的照片

一场真实换俘行动的照片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东西就是,影片结尾处的一个小插曲。说是多诺万因为这次事件的良好表现被总统授权去与卡斯特罗就人质事件谈判,这点其实也是夸大了多诺万的作用。此事的起因是因为CIA盲目的策划了推翻卡斯特罗的“猪湾入侵”,结果遭到惨败。

而此时FBI和CIA正好在争夺情报战上的主导权,所以,CIA失败了自然就是FBI上,而我们上面说过,多诺万其实是FBI这边的,所以他就指派执行了这个任务。卡斯特罗也不知道自己并非美国对手,他要的只是几个条件而已,所以谈判专家又一次得到了用武之地。话到此处,千万不要觉得被欺骗了,因为所有的事情其实哪有什么绝对的客观真相,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你所看到的,感觉到的肯定不同。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导演,就是擅长将你觉得冷酷无情、枯燥乏味的时代表现出热血、温情的一面。也只有从这样的角度去想,你才会觉得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的。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