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人人都是赛博格:为什么科幻电影爱砍手?(2)

2016-02-26 09:16:34  新周刊 文/dadalotus    参与评论()人

没有痛苦和弱点、不被死亡和遗憾所威胁的人生,还有什么为之奋斗的乐趣呢?

当然,克莱恩斯与克莱恩的论文并不是用来拍电影的。赛博格概念的提出,是想用强化过的人体,来解决探索太空的技术难题。NASA采纳了论文中的观点,启动了“赛博格研究”任务。从1963年NASA公布的研究报告可以看出,赛博格研究的目的是培养出“拥有机器之人”——简单来说,是改造出拥有机器般强悍身躯和人类高智力思维的全能类人机器人,就比如《星际穿越》与《火星救援》之中,存活于机器人般强悍太空服中的高智商宇航员。

然而,除了拥有机械身躯的人类,赛博格还包括另外一种类型:拥有人类身躯的机器人,比如《剪刀手爱德华》。

不同于被装上机械手臂的安纳金与巴基·巴恩斯,《剪刀手爱德华》的主角诞生之初就是一个机器人。之所以成为了半人半机械的模样,是因为他的创造者、古堡中孤独的老伯爵在把它改造成人类外型的中途不幸去世。所以爱德华本质上算是一个心智单纯的机器人,他的一双机械式剪刀手让他自始至终无法融入人类社会,只能拖着一个看似赛博格式的身体,孤独一人回到它的出生地。

赛博格的出现,反映了一个悖论:一方面,人类向往机器人的钢铁之躯;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想抛弃自己的思维与情感。而美国前卫学者堂娜·哈拉维发表于1985年的那篇《赛博格宣言:20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则将赛博格的概念扩散到了每一个现代人的思维之中:“赛博格不只是指装有假肢、假齿或携带心脏起搏器的人,它成为了一个控制有机体,一个机器与生物体的杂合体,一个社会现实的创造物,同时它是虚构的创造物。在20世纪晚期,这个我们的时代、神话的时代,我们全都成为了喀迈拉,是理论化的和拼凑而成的机器和有机体的混血儿;一句话总结,我们是赛博格。赛博格是我们的本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对赛博格的向往,很可能让这个世界迎来《超能查派》的最终结局——机器人通过升级拥有了人类的思维能力,人类则通过机器人强大的升级能力实现了思维的机械式转移:人类可以将自己的所有思维,不停转移到最新一代的机器人身上,由此实现最为古老的欲求——永生不死。

但是,如果这样的未来真的到来时,人类也许会自问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痛苦和弱点、不被死亡和遗憾所威胁的人生,还有什么为之奋斗的乐趣呢?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