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荒野猎人》评价两极 情感失温抑或主题宏大?(2)

2016-03-23 09:40:37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情感失温抑或主题宏大,这是个问题

没有人会怀疑 《荒野猎人》 是部视觉至上的影片,但是否该用整部影片为视觉“买单”,却见仁见智。两大阵营里,导演伊纳里多当然把理念阐述得如同诗篇,“我在痛苦中体会到无尽的爱,在悲伤中品味到了别样的美”。这些天,他总把 《现代启示录》《阿拉伯的劳伦斯》 等影片挂在嘴边,希冀有朝一日 《荒野猎人》 能成为与之媲美的标杆式作品。对于勃勃野心如斯,美国电影科学与艺术学会已用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摄影奖对其投出赞成票;而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刊物 《电影手册》 的前主编让-米歇尔·傅东却撰文一篇,大唱反调。

在傅东眼里,“《荒野猎人》 最为无趣之处,恰是让莱昂纳多拿下小金人的表演。奥斯卡影帝级的表演必须或狰狞或扭曲,在经历泥泞、积雪、冰河甚至在马尸里取暖的时候接连出现,这是表演事业的悲哀,也是对演员本身的误解。”表演之外,导演的叙事能力也遭到他的口诛笔伐:“《荒野猎人》 长达2小时36分,阵容庞大且技术手段繁多,但其实根本连电影都不算,充其量只是将生存游戏搬上了大银幕。”对照影片原型,在他看来,一个原发自19世纪20年代的真实故事、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历尽千辛万苦所传递出对生命的执著与顽强,应当远比自我营救题材拥有更深刻的内核输出。“可惜,人性的美与丑、罪与罚,《荒野猎人》 都只是通过简单的复仇点到即止。至于大多数美国人内心的某种隐痛、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历史纠葛,更是被几个族群之间的横冲直撞模糊到了虚无的境地。”傅东说,格拉斯的生存与复仇主题之外,阿里卡拉族与美国人的冲突、阿里卡拉族与伯尼族的冲突、法国人夹在其中的推波助澜,种种微妙而紧张的关系本是长久以来刻在美国文化当中的某种原罪,导演却只靠最后一个开放式结局语焉不详。明明这是一个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故事,本该是美国人致敬祖先的诸神神话,最后却变成了一个死不了的汉子的史诗。

事实上,对该片的评价呈现泾渭分明的两边。有多少人打趣 《荒野猎人》 为“奥斯卡版野外生存指南”,就有多少人将片中深藏的美国蛮荒时代的哲理命题奉为圭臬。难怪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人奇爱博士会说,“这样一部导演技巧爆棚又略失情感温度的电影,最适合影评人解读”。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