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好莱坞“伪大片”难道不需要逻辑!

2016-04-14 09:10:33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好莱坞是个令人费解的地方,一边投资2.5亿美元生产着《疯狂动物城》这样技术与思想上都与时俱进的年度佳作,另一边类似《伦敦陷落》这般成本6000万美元、且从技术到思想都停留在上世纪的影片也能自在存活。

国内上映5天,《伦敦陷落》票房刚好越过2亿元,目前仍占据院线排片第一位。而从先期上映的北美票房来看,两周3500万美元的表现也比预想中更好些。既没出现烂片高票房的奇观,也没让一部浮皮潦草的制作在院线里遭唾弃。影评人骆晋提到,这现象中其实隐藏着好莱坞“伪大片”的存在逻辑———它不是一部优秀作品,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制片公司总会制作这样的影片,因为它们成本可控、观众能忍、票房可期。

“拍精品”已不是好莱坞工业的首要诉求

因为是续集电影,《伦敦陷落》在上映前甚至拍摄前,就有了可靠的参照物———《白宫陨落》。3年前,《白宫陨落》和《惊天危机》在3个月时间内将白宫连炸两遍,雷同的剧情一度让人将两者混为一谈。《惊天危机》投资1.5亿美元,在北美的黄金档期暑期档里却没能捞回一半成本,所幸索尼哥伦比亚全球发行的规模够大,算上海外票房该片勉强过了2亿美元大关。相比之下,春季档的《白宫陨落》堪称便宜实惠。该片投资7000万美元,虽情节漏洞百出、人物老套偏见,但轻轻松松就在北美拿到亿元票房。即便是小厂发行,全球总票房也超过了1.6亿美元。简单对比可得,《白宫陨落》才是工业流水线欢迎的产品。

有了生存前提,同班人马将《白宫陨落》的主创思路平移到了《伦敦陷落》中———情节主线仍是主角特工从恐怖分子手中拯救总统,视效及科幻是点缀品,而且主创们这回将成本控制得更精准,比前作还少花费1000万美元。但所有《白宫陨落》的弱项,《伦敦陷落》也毫无保留地全盘复制———叙事文本的漏洞不计其数,动作场面的制作原则上省钱是第一要义。在骆晋看来,当院线观众日趋分化,这类只剩下“砰砰砰,轰轰轰”的单一叙事电影,对希望好好放松的受众来说,就是选项之一。

世界电影产业发展至今,仅仅用追逐好片和避免烂片已无法解释好莱坞工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有时候,拍精品并不是好莱坞工业的首要诉求。若算准了烂片能赚钱,好莱坞不惮于生产烂片,毕竟工业线欢迎快钱的到来。

极平庸的故事居然被乔装打扮成大片

虽然从《白宫陨落》就能预见到《伦敦陷落》的品相不佳,却仍有固定的观众群为其捧场,中外皆如是。但与其说全球观众都是情绪化的粉丝,不如看成,是烂片寻到了一个闪光点,乔装成大片之后才有了更合理的市场空间。

由于电脑特效的崛起,纯粹的硬汉动作电影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便趋式微,《虎胆龙威》《致命武器》《亡命天涯》《空军一号》等等定格了此类影片的最后一拨辉煌。因此,3年前《白宫陨落》出现时,有人感慨“好莱坞许久不见实效大于特效的动作片了”。而另一拨人调侃的“好莱坞终于又跟美国总统本人过不去了”,则是《白宫陨落》存在的又一重理由。于是,这部多半时间靠内景来降低预算的影片,因为重实效的动作戏,也因为“毁天灭地炸白宫”而引人关注。

到了《伦敦陷落》,照理说重复的题材重复讲,绝对是个不思进取的表现。但鉴于欧美的反恐形势,这影片居然多了层映射现实的兴味。影评人“悉尼卡通”说:“如果20年前看同类题材会觉得天方夜谭,那么今时今日干掉西方多国元首、摧毁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则俨然有了现实的意义。影片把故事背景从美国移向欧洲,正是回应了日趋严峻的西方反恐局势。”电影开头,英国首相莫名被毒死,在受邀来参加葬礼的过程中,法国总统葬身泰晤士河,德国女总理被一枪撂倒,意大利总理在幽会时连人带楼被抹平……这些刻意的脸谱化扫描,虽然逻辑上说不通但是情感上却得分:让观众们尤其是欧洲人的心说悬就悬。

既然现实生活里巴黎可以燃烧,布鲁塞尔可以割据,那么片中出现的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陷落又会有多远?从这层意义看,《伦敦陷落》中几段游戏化的主角视角跟拍,恰是催动观众生出反恐代入感的神来之笔,也是烂片打扮成“伪大片”的精妙手段。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