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一大波谍战剧袭来:疑云重重来去信仰是最终底牌(2)

2016-04-20 09:17:56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时,人性的复杂才显得可信,个体追求家国情怀、实现革命理想的历程,才能更加引起读者共鸣。

作家王安忆说过:“事实上,佩剑时代已经过去了,须男人深入虎穴龙潭的机会凤毛麟角。”随着大众审美的变迁,对英雄的刻画不再拘泥“高大全”,而是人性化、多元化。干出大事的,更多是人海中有血有肉的平凡面孔。海飞《向延安》里,向伯贤三儿子向金喜本是酷爱厨艺的青年,懵懂中踏上革命之路,与同学们直奔延安不同,他被安排留在敌特内部“潜伏”,忍受着误解和危险,解放后,与他单线联系的人牺牲了,他的革命者身份无法确认,最终成为普通工人。《解密》同样描摹了无名英雄的隐忍与挥洒,将革命历史题材以更容易被当下接受的有温度的方式呈现,烘托出日常背后的无常与苍凉。

海飞用“深海”形容谍战题材———水面平静,水波下暗流涌动,甚至潜藏着巨大危险。“正是这种反差勾起了许多人强烈的窥知欲,恨不得穿戴潜水设备,潜入海底一探究竟。”他说,历史是丰富、复杂而曲折的,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与偶然性,他希望在时代风云中探讨人性最深处,力争使每个侧面都打磨出光泽。

不止于设置悬念,更凸显信仰力量

如果说,故事惊险好看是谍战作品的“皮囊”,那么这一题材所传递的价值观则决定了其精神高度。有评论称,不

少谍战小说中的主人公,披坚执锐、驰骋乱世,是为获得和平家园不得不选择的人生之路;虽负痛前行,九死其犹未悔。这种感染读者的精神力量,经由情节层层递进与铺陈,水到渠成,愈发凸显出革命者的情怀与信仰。

在构思创作《麻雀》时,海飞查阅了上世纪40年代上海滩大量谍战史料,包括中共“红队”执行任务等细节。“那时的地下斗争,每个行动者几乎都命悬一线,每个情报工作者,堪称在刀锋上行走。如此惊险的人生,如果没有信仰的力量支撑,几乎无法坚持。”海飞坦言,他落笔时总有个场景挥之不去———在子弹随时都可能飞来的长街上,一位革命者无比从容大步前行,留下最决绝的背影。无论是置身虎穴的双面特工陈深,还是与敌周旋的神秘特工沈秋霞,都拥有一段瑰丽人生。“惟祖国与信仰不可辜负”,既是当时保家卫国者的真实写照,更是整部作品提炼出的灵魂内核。

畀愚在小说《邮递员》中,令掩藏在邮递员身份下的革命者形象日渐清晰———他们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旧上海街巷,那些应有的景致与声音,与车轮交错。在惊涛骇浪与潜流暗涌并存的时代里,这是关于爱情、兄弟情义的故事,更是一曲信仰的赞歌。主人公徐德林惨死前,遭日本特务严刑拷打,狠心咬掉舌头,幼子仲良不解:“父亲只是个邮递员,他有什么话比他的命更重要?”小说借老潘的嘴说出:“他是邮递员,还是个不想当亡国奴的中国人。”畀愚直言,如果可以,他想以此作为对这一种人生的缅怀与致敬。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