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奥斯卡,一场学院派老人的游戏(1)

2016-04-22 09:05:03  新周刊 文/陀螺    参与评论()人

对华语电影来说,2015年或许算是丰收年。但对欧美电影来说却是佳作贫乏,甚至戛纳电影节都如此“平庸无趣”,第88届奥斯卡则直接被媒体评为近20年来整体质量最平庸、候选名单最“白种直男癌”的一届:不仅提名影片严重缺乏多样性,不少奉献出色表演的黑人演员和优秀的种族、同性题材的影片也被学院无视。在收成已经如此不堪的状况下,本身具有优势的传记片便顺势脱颖而出。

近几年,好莱坞和中国都在疯狂开发IP项目,将各种小说、游戏、电视剧搬上大银幕吸引眼球赚取票房。对于北美颁奖季,传记片就相当于“IP”,能率先为影片在混战的颁奖季夺得先机。

剑指奥斯卡的这些传记片首先主打的是表演。饰演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对演员来说是绝对的考验和挑战,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优势之二是事件真实。无论在历史纬度还是当下社会,这些人这些事都具有足够的戏剧性和时代意义,有吸引眼球的先天优势。优势之三是时代还原。如何将一个时代的精髓展现在大银幕上,为导演、编剧以及各项技术环节提供了发挥空间和争夺奥斯卡提名的机会。

每年奥斯卡都多多少少有那么几部热门电影是传记片,2015年有《模仿游戏》、《美国狙击手》、《万物理论》、《塞尔玛》,2014年有《为奴十二载》、《菲利普船长》、《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华尔街之狼》,近年来平均每届奥斯卡都有四五部传记电影。然而都比不上2016年奥斯卡上的传记片扎堆盛况,这或许与欧美电影产业遭遇“小小年”有关。

有一些传记电影,在立项那一刻,就锁定了其奥斯卡候选种子的席位。

总的来说,传记片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事件为中心,大多会以“改编自真实事件”为公关宣传的噱头,如《塞尔玛》;另一类是以人物为中心,以人物心理变化发展为叙事主线,如《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在今年扎堆的传记片中,最有竞争力的当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聚焦》。导演托马斯·麦卡锡之前有两次接近奥斯卡的机会,但都是独立小电影,一部是2007年的《人生访客》,为主演理查德·詹金斯提供了一个奥斯卡最佳男主演提名;另一部是2011年的《双赢》,同样为主演保罗·吉亚玛提供了一次冲奥机会。这次他亲自改编执导的《聚焦》,在2013年好莱坞的“剧本黑名单”就已经榜上有名。

每年入选黑名单的剧本,都是极具商业或获奖潜力却未能立项的作品,其中不少都会在未来几年成功立项制作发行,成为某年颁奖季的热门影片。

《聚焦》首先在威尼斯电影节亮相,获得不少赞誉,为颁奖季打下口碑基础,但当时没人想到它会成为头号种子选手。在接下来几个月当中,被影迷和媒体寄予厚望的那些具有“奥斯卡相”的影片就像受到“小小年”诅咒,表现均不如人意,《聚焦》才逐渐成为了领头羊。

《聚焦》讲述《波士顿环球报》的新闻调查小组试图揭发天主教会牧师猥亵儿童丑闻的真实事件,题材兼具宗教、政治与新闻三大元素。麦卡锡也表示过创作灵感来于1976年题材相似的经典影片《总统班底》,加上全明星演员的群戏足够扎实,在这个“小小年”中,《聚焦》想低调都难。

然而《聚焦》并不算今年奥斯卡颁奖季的黑马,真正的黑马当数《大空头》。同样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大空头》带领观众回顾了一遍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起始。从奥斯卡近年来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金融题材影片屈指可数,要成为热门更不容易,尤其像《大空头》这样塞满金融术语和华尔街背景的影片。然而,自从该片在美国AFI电影节上首映后,呼声就持续走高,擅长喜剧的导演亚当·麦凯通过精彩的剪辑和幽默笑料,让观众更容易走进影片中的华尔街世界——这也成为了《大空头》的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