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思想 > 正文

一门忠烈看女人:人们更看重女人殉节

2016-05-03 09:06:59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一门忠烈看女人:人们更看重女人殉节

一门忠烈看女人:人们更看重女人殉节

 梅兰芳演出的《铁冠图·刺虎》剧照

梅兰芳演出的《铁冠图·刺虎》剧照

一门忠烈看女人:人们更看重女人殉节

一门忠烈看女人:人们更看重女人殉节

◎侯磊

男人设定了一门忠烈的理论基础,女人设定了忠烈的制度并严格执行着。

若谈及“大鼓大王”刘宝全的京韵大鼓,最为珍贵的是1939年,卜万苍导演的电影版《宁武关·别母乱箭》,这是民国时少见的大鼓录像电影。刘宝全在开头有一段话白,把曲目向观众做个介绍:明末大将周玉吉家在宁武关,他回家给母亲拜寿,得知闯王打来了。周玉吉又要打仗又要拜寿,忠孝不能两全。这时,周玉吉拔剑掷在地上,夫人会意拿剑自刎,小少爷(儿子)立刻一头碰死在台阶上,周玉吉上战场杀敌。太夫人(周母)得知异常高兴,命人举火自焚。周玉吉奋力与闯王交战,被乱箭射死,最后连扫地传话的老院公都投河而死。

刘宝全讲到这四个人的自杀,都是持着肯定、赞扬的态度,并有盖棺定论:这个所有人都死了的行为,叫一门忠烈!

一门忠烈,人们更看重女人殉节

一门忠烈,不在于男主人自杀殉国和夫人自杀殉情,而是全家几十口、上百口主动跟着一起死,甚至是男主人动手杀掉家人,是家族型的忠烈。用具体故事来说,不是陆文龙的父亲陆登城破后举剑自刎,夫人亦自杀的情况;而是崖山之战,陆秀夫在背着小皇帝投海自尽前,先逼妻妾女儿跳海的壮举。近者如庚子国难中,在北京的丰盛胡同,状元崇绮一家将菜窖改为两个坑洞,令仆人将全家一十三口活埋殉国。时七十一岁的崇绮在保定莲池书院,闻讯后也投缳自尽。

改朝换代,都有一大批臣民举家忠烈,以表明自己不事二主,或者受辱丧节。面对国家危亡、战争无可挽回的状况时,并不是说打不过就集体自杀,还包含了古人的忠烈观、家庭观、伦理道德等。《礼记·乐记》中说了:“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这里说得不明确,唐代的孔颖达进而提出:“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三纲五常,忠君事主的思想下,做出这等极端的事情,在古人却实属正常。更正常的是,这种忠烈,往往是由女人来当主持人的。

一门忠烈是有承传的,最初被立为榜样的是东晋年间的名臣卞壸。卞壸在平定苏峻叛乱时身亡,连同死去的还有两个儿子。这是历史记载的。民间以为这不够,还加了卞壸夫人、卞母自杀殉节等剧情,卞母已经九十多岁了,很高兴家里有这样的忠臣孝子节妇,自然也一同殉节。这时,戏核集中到女人身上。人们的眼睛不盯在卞壸殉国,而盯在卞夫人和卞母身上。由此看出,女人受世代赞扬是因为跟着男人一起死。在这种观念贯穿的古代,男人是这样想的,女人也是这样做的。连皇帝也不例外。

那些由女人发起的忠烈故事

明末殉节的故事最多。可以参看由顾炎武的外甥、徐乾学的弟弟、徐元文的哥哥徐秉义所著的一部《明末忠烈纪实》,里面收录了因抗清而死的三百多位名人,书的目录就是按照“殉豫传”、“殉蜀传”、“殉楚传”排列的。

崇祯皇帝的殉国,在历史上有着与陆秀夫背小皇帝跳海同等重要地位。这位苦命天子为普天下的男人做出了与刘禅相反的榜样。在城破之际,崇祯杀掉后宫妃子和女儿以后,从神武门跑到景山上上吊,陪在身边的是太监王承恩。此时,宫中的实景比金庸《碧血剑》中写得还要惨烈。崇祯有七个儿子,四个没活过四岁,三个失踪(两个在城破时,一个在被李自成收编封赏后);有六个女儿,四个早逝,另两个是寿宁宫的长平公主和昭仁殿的昭仁公主,昭仁公主被他直接砍死,长平公主被砍掉左臂昏迷了五天后醒来。

到此,崇祯家的女人“一门忠烈”的故事刚刚开始。泰昌皇帝朱常洛是崇祯的父亲,他的女儿乐安公主嫁给了宛平人巩永固。城陷之日公主已经自尽,巩永固把他们的五个孩子和公主的棺材绑在一起,说:“此帝甥也,不可污贼手。”他放火把五个孩子都烧死了,自己也举剑自刎。

而结合《明史》以及参看蔡石山先生的《明代的女人》,崇祯的生母孝纯皇太后刘氏娘家总共殉国的外戚有四十二位之多。明代防外戚不防宦官,公主往往下嫁平民,娘家亲戚都沾不上光,却落得灭门之祸。他们并不是宗室,不姓朱,女儿嫁到夫家是夫家的人,都能隐姓逃亡。而他们选择了与大明共存亡。

保全贞节的故事并没有停留在公主的寝宫。宫廷中有不少女官和“青霞女子”,是负责皇帝选妃子时的女性工作人员。那一百多位青霞女子集中在屋子里,把门关死,放火连同自己一起烧掉了。宫内的金水桥畔,宫外的筒子河边,有上百名宫女一起投河自尽,宫里的水井也塞满了死尸。有一位幼小的费宫人,在投井后被叛军从井里勾出来,要分配给军士为妻,末了被李自成送给了部将罗让。费宫人在新婚之夜,一连数刀刺死了罗让,随后自刎而亡,她才15岁。她的故事被改入昆曲《铁冠图·刺虎》中,以梅兰芳最为擅长。

女人为什么要殉节?

三思起来,古人思维的出发点在于防患未然。女人殉节是防止被侮辱,那么第一,城破了不一定必须被侮辱;第二,被侮辱了也不一定必须去死。究竟什么,是古人必须发生一门忠烈的因素?

就这个问题,曾请教青年学者张晓波、周绍刚。周绍刚兄提出一点,在政权更迭时,往往是采用“连坐制”的。一旦男主人自尽,非但夫人子女无法独立谋生,还极有被俘受虐的可能。由此想到乐籍制度中,前朝官员家属会被充作营妓、从事下贱的职业。清代禁止官员嫖妓,并在雍正年废除了乐籍制度。而犯官女眷的下场则是“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还不如做营妓。如此看来,受辱的基点在于被抓。对于明末的女人而言,“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既亡了国,又有可能失身,在这种因噎废食的思维下,她们成了殉节的力主者。

还有一层意思,是家眷即拖累,在电影《赛德克·巴莱》中,女人孩子们集体自杀是因为食物不足;进一层意思,是家眷的自杀有助于男人奋勇杀敌,《赛德克·巴莱》里的原住民是本着同归于尽的方式战斗的。

可也有例外的故事,在明正统年间,辽东右卫指挥使佥事赵忠镇守边关,蒙古人来进犯。赵忠的妻子左氏为了勉励丈夫作战,和赵母以及三位女儿一起自杀。但这位赵佥事小宇宙爆发,非但没有阵亡,还一下子击退了蒙古人,最后受到朝廷褒奖。家眷的死成全了他的功绩,这才真是鲜血换来的革命成果。无耻的事也有,反贼张士诚的女婿潘无绍,在城破时逼着七位侍妾自缢,自己随后转身投敌做了贰臣。

男人设定了一门忠烈的理论基础,女人设定了忠烈的制度并严格执行着。包括高级妓女柳如是。钱谦益答应了投水自尽的做法,还在家乡常熟的尚湖请来亲朋故旧,搞了一场盛大的忠烈庆典,从早折腾到晚,最终他说出了千古名言:“水太凉了”。倒是柳如是投入水中,幸好被人救起。这个故事见于顾苓《河东君传》,是可考的。

柳如是没有死,钱谦益的“名言”还在继续,比如“头皮甚痒”。由此剃发做官,被清史列入贰臣,背负千古骂名,乾隆皇帝最为看不起他。明末无行文人的榜首,钱大盟主算是榜上钉钉了。

女人是比男人爱国的,自古如此。

舍命不重要,“忠”、“烈”才是真

一门忠烈值得提倡么?是古人太愚昧还是现代人太聪明?似乎有无数的理由来反驳它。

我们很轻易地从一个现代人的观念,否定了古人两千多年的终极目标。同样是占领北京。八国联军来了,满汉士大夫自杀殉国;辛亥革命来了,满汉士大夫照样自杀殉国,由此有了《庚子辛亥忠烈像赞》一书,殉节者皆一时豪杰,读起令人唏嘘。仅仅三十七年后,日本人来了,没听说谁家一门忠烈。如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写的那样,有不少热血青年出城抗战,但除了宛平和卢沟桥,北京城区没有发生巷战,更没有像宋末、明末那样全城抗战至最后一人,人们照常生活。对于日本人的痛恨,仅仅是关起门来骂几句混合面不好吃罢了。

提倡一门忠烈的精神意义何在?古人说话做文章,都有夸张的习气,宣扬一门忠烈的意思不是打不过就真逼着亲人自杀,而是弘扬殉节者对于“忠”、“烈”的执着,就像英国约翰·福克斯著《殉道史》一样。是古人在弘扬他们的主旋律,树立典型和标杆。如此夸张“一门忠烈”,换来的还是“来了一百多鬼子,二百多伪军”的事,要是不这么提,更得是贰臣多如牛毛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倘若废那么大力气头去否定古人的观念,换来的只是低头做顺民了。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