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思想 > 正文

高考落榜生之死(1)

2016-05-24 06:00:13  共识网    参与评论()人

再有半个小时,杨媛就要揭开她人生中第二次高考的悬念了。6月22日晚上9点半,这个家在四川崇州一个小村庄的复读生,和其他54万参加2013年高考的四川考生一样,等待着分数公布的那一刻。

这时,杨媛接到在西藏拉萨打工的父亲杨富强的电话。父亲在电话里嘱咐她,明天中午去吃朋友生娃娃的酒席。杨媛连声应着,“一定会去”。接着,她迫不及待地跟父亲说:“晚上10点出分数。分数一出来,马上打电话跟你汇报。”

杨富强躺在工棚的大通铺上,把手机搁在胸口,等待着和女儿约定的这个电话。

10点钟过了,他的手机毫无动静。两个小时后,铃声响起,他急忙按下接听键,却听到妻子胡群芳在电话里哭着说:“媛媛自杀了。”

此刻,他们的女儿躺在崇州市的一家医院里,生命体征已经消失。在距离医院3公里左右的家中,杨媛房间里一张堆着复习资料的书桌上,摆着她今年的高考准考证、一把刀刃上沾着血迹的水果刀,还有一封她用红笔写下的信。

20岁的杨媛留给父母的最后几句话是:“爸,妈,我对不起你们,来世我还要做你们的女儿。这一世,你们的恩情我无法回报,只有我死了,你们才能轻松点。答应我,你们要好好活着。保重!”

她的床边放着一个金色的手机。在这个有些按键已经掉漆的手机里,躺着她之前一直等待的短信。短信里写着,她今年高考的总分数454分,四川省高考理科本科第三批录取控制分数线460分。

杨媛看完短信后,关掉了手机,似乎永远也不希望父母看到自己的高考成绩。

高考落榜生之死

“考”,没有刻度,却可以称量世间任何一个灵魂

高考前两天,6月5日晚上9点过,杨媛和好朋友王碧云煲了半个小时的“电话粥”。 她跟王碧云说:“这次复读一年,知识更牢固,高考更有信心了。”

在杨媛的友情世界里,王碧云是最贴心的“姐妹”之一。她俩曾是高中同班同学,去年一起参加高考,而且都考过了专科线。此后,她们原本同步的人生轨道开始分叉,王碧云上了成都的一所专科院校,但是杨媛“不甘心上专科”,留在崇州复读。

崇州距离成都不过25公里。这个人口将近65万的县城,今年有3163人参加高考。根据崇州市往年的高考成绩来看,这里超过一半的考生能考进本科线。这样的成绩,在成都市8个远郊区县(市)里,排在中游。

高考进入倒计时了,两个女生似乎达成默契,她们很快绕过考试的话题,开心地聊起了“八卦”,还约好考完后一起“出去耍”。电话里响起杨媛平日里最有特色的银铃一般清亮的笑声。

高考前夜,同往常一样,晚上11点左右,杨媛上床准备休息。她和室友李慧蓉聊了会儿天儿,语气平静地说:“今年高考,我不像去年那么慌了。”

除了暴雨带来点小麻烦,一切看上去都很顺利。高考的第一天,早晨7点20分,离第一科考试开始还有1小时40分钟,杨媛已经守在考点外面,手上紧捏着一个白色塑料袋。塑料袋里装着她的文具、准考证以及一本《必备古诗文》。

她和李慧蓉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打发着开考前这段紧张的时间。铃声一响起,她就要和全国将近900万考生走进各自的考场里。

两天的考试结束后,胡群芳见到女儿,是6月8日晚上6点半左右。杨媛背着一个灰色的双肩包,骑自行车从平日里住读的学校回到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