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技艺 > 正文

69岁老工匠修葺杜甫茅屋20年 工具仅有蔑刀锯子(3)

2016-01-28 08:25:55  华西都市报    参与评论()人

“你晓不晓得这儿(成都)要是有老年人走网了(走丢了),可以找哪个单位?”刘明富突然在采访中打断记者,问了这个问题。

“谁走丢了?”“我走丢过。”那是他第一次来成都做工,“在成都‘网’起了。”走来走去,直到晚上11点才辗转回到郫县唐元镇的家。然而,在他走出农村的时候,在他慢慢像熟悉唐元镇的巷道一样熟悉成都时,好像世界也发生了巨变,没有人再住茅草盖的房子了。

现在他的生意客户,要么是成都的杜甫草堂,要么是周边的农家乐馆子,并且都远离了“刚需”住房,茅草屋变成了装饰品。

就算这样,刘明富也想得通,“茅草屋冬天暖夏天凉,但就是怕火,还是没有小青瓦和石棉瓦盖的房子‘撇脱’(方便)。”他也会盖这两种,轻车熟路,他的档期已经排到了明年大年初二、初十。他说,现在盖茅草屋成本太高了,一公斤8元的草,一盖就是一吨多,好些地方为了装饰就把真草换成了塑料草,再不用那么复杂了。

如今,刘明富的两个女儿相继嫁了不错的人家,儿子在外面做室内装修,收入可观,这让老头儿津津乐道。他说他家庭和睦,子女孝顺,“我和他们各过各的,我一年给老婆存几万,免得我死了,她去找媳妇儿子要钱搞不对头,呵呵呵。”他自嘲打趣。

他的三个子女中,数儿子最能干。他说儿子从小聪明,他教过儿子削篾条、捆茅草,儿子也能做得不错。后来,这门手艺逐渐变得不被需要,儿子也选择了同类行业。他叮嘱儿子,农村

出去的人,如果不老老实实,“命都要短一截”。话语中,岁月积攒下来的本分和骄傲时隐时现。

杨明富最后一个徒弟是在1989年收的,之后再无人向他拜师学艺。

“你担心过手艺失传吗?”记者问。“师父肯定希望有人传撒,但是我就是最小的一个,后头根本没有年轻人了。”徒弟杨昌贵插了一句。

“我儿子还会。”刘明富的话刚好压在徒弟这句的尾巴上,语速短促而及时。

杨昌贵没有再跟腔,或许他心里在反驳着什么,但他再不敢说出口了。/人物名片/刘明富年龄:69岁籍贯:四川郫县职业:茅草屋工匠

他是四川民间的老手艺人,从17岁开始学艺,盖了一辈子茅草屋。从1996年开始,刘明富成了杜甫草堂茅草屋的“御用”工匠。问答杜甫草堂上次修缮是多久?“2005年。”这次修缮总共需要花费多少材料?“7000多斤黄茅草,1000多斤竹子。”为什么选黄茅草?“秆细、秆实、叶窄,更适合茅屋盖建。”需要多少工序?“从选草、划篾条,铺草大小共10多道工序。”为什么选这个时间?“黄茅草产于丘陵地区,这个季节收割的茅草干湿适宜,此时砍的竹子不容易生虫。”华西都市报记者何艾琳

摄影杨涛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