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技艺 > 正文

巾帼不让须眉 “女银匠”张谨用心灵传承苗族文化

2016-05-19 17:33:06  多彩贵州网    参与评论()人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杨艳杨昌鼎)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张谨是女儿身,却是张氏家族第五代传承人。她打出的银饰工艺成色好、錾工精细、细如发丝。

5月17日,记者前往贵阳青岩古镇,采访到了罕见的“女银匠”——张谨。

在张谨的家乡黄平县,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张谨对苗族银饰地初步认识来自父亲张文能,从小就听父亲说:“苗族的银饰记载着祖先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银匠传承的不仅是手艺,更是文化。我们要把藏在深山的文化带给大家,让更多人了解苗族”。7岁就开始学艺的她,13岁就能独立完成一件工艺品。张谨家中共有五个姊妹,但她凭着自己对苗族银饰的酷爱和天赋,使父亲决定,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习俗,将祖传的打银墩子传给了她。

张谨正在银条上雕刻花纹

张谨正在银条上雕刻花纹

“工艺的精细靠的就是心中有图,手中有数。”苗族银饰的制作,通常都是没有图纸的,完全靠银匠在脑中作画,手脑合一,让观者叹为观止。2014年,张谨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打造了一套银帽、银项圈、银腰带,这套名为《银凤冠》的作品获得了首届中国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博览会“金菊奖”银奖。银帽上有栩栩如生的凤凰,更有苗族的图腾蝴蝶,传说中蝴蝶妈妈是苗族的母亲。银项圈、银腰带上除了雕龙刻凤外,还雕刻有喜鹊、鱼、花等等,并配有响铃吊饰。响铃,也是一种迁徙的遗风。在响铃声中,人们走过了一道道山水,前呼手应,永不失散。

采访当天,张谨特意穿着这套只有在出嫁和重大节日才会隆重搭配全套盛装银饰的得意之作展示给记者,也令在青岩古镇过往的游客们惊叹不已,纷纷拍照留念。

张谨穿着获奖作品《银凤冠》

张谨穿着获奖作品《银凤冠》

苗族银饰的传承如同一部史书,记载着整个社会和苗族文化的变迁,在长期的银饰制作中,心思细腻的张谨有了新的认识,“现在的银饰,一方面要保持原有的民族特色,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张谨的爱人潘志强也是一名银匠,他们因银饰结缘,也共同为传承民族精神做着努力,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够把手艺继续传承下去,把贵州苗银,苗族文化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