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技艺 > 正文

73岁老人每天在地窖编簸箕 已坚持手艺50年

2016-05-20 09:08:49  山西晚报    参与评论()人

4月初,在夏县秦家念村,一位外地来的商贩来到村里一农户家,“老王头呢?又在地窖干活呢?我来收簸箕了。”院里一个不起眼的地窖里传来老王头的声音,“好嘞,这就上去。”老王头名叫王想亮,今年73岁,20多岁开始编簸箕,到现在已有50个年头了,是目前秦家念村里所剩不多的老手艺人之一,如今每天还坚持编簸箕。

缠柳条、编簸箕是秦家念村的传统手艺,至今已传承数百年。当时秦家念村被人们称为“簸箕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用来编簸箕的地窖。

老王头介绍,他以前是在农业社(农业合作社)学会的这门手艺,改革开放后就自己做起了买卖。当时一到收麦收秋高峰期,每天就能卖出去几十个,平日囤下的簸箕全部卖光,最好的时候一天能挣十几块钱。

簸箕编织需要阴湿、不见风的环境,所以只能在地窖里完成,很艰苦,而且要求手艺人有相当的耐心。结角子、做茬子、缠沿子、泡柳条等七八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至关重要,只要开始编织,必须一气呵成,一次成型,不然就会影响簸箕的品质。之前,老王头带了好几个徒弟,都是因为吃不了这个苦头,也挣不了什么钱,就半途而废了。

柳篮、簸箕等曾经是山西农家必备的居家劳动工具,但是现在这些传统工具已被机械化所替代,这些工具和制造这些工具的手艺也日渐式微。老王头说,如今这种簸箕用量少了,连本村的人都很少用了,他自己编的簸箕大多都发到外地。而且,村里做这行的也已经不到10人。

不过,如今秦家念村里的干部开始重视起这项传统手艺,正打算让这些曾用于农业生产的柳篮、簸箕,变为手工艺品,以此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说到这一点,老王头脸上闪过一丝欣慰的微笑。

1、不足5平方米的地窖就是老王头的“工作室"

2、用分割器把柳条分割成柳丝

3、用自制的工具对柳条进行加工

4、向柳条上喷水来保持韧性

5、用小镰刀进行修整

6、每次晾晒簸箕最多只能晾半小时

扫描二维码关注“山晚视觉”微信公众号,欣赏更多精彩图片内容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